流光如水,你可记得名字背后的故事

    冯亦代等大师留下背影    2005年2月23日,著名作家、翻译家冯亦代去世。冯亦代与黄宗英的黄昏恋,让人们传为佳话。他们以纯粹的情感,书写了堪称范本的情书,让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有机会通过情书这一近乎绝迹的文本阅读,重温《纯爱》的美好。 

    2005年4月24日,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去世。从研究家乡到研究中国,他的名著《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乡土中国》等专著,印证了他一生都关心中国农村和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去年,启功、刘白羽等纷纷离去,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些静静的惦记,如暗夜里的灯光,指引和温暖着我们的心。 

关于“杨沫”“钱瑗”的私人回忆    “说真话难,说父母亲的真话更难”。以小说《血色黄昏》知名的作家老鬼将真实的笔对准母亲。《母亲杨沫》不仅写出了杨沫成功背后的艰辛、曲折,而且把杨沫人生旅程中并非阳光的一面如实地袒露出来,让人看到她的痛苦和孤独,甚至失败和世俗。这是一个母亲、一个女作家真实的一生、一个知识分子经历的复杂世事,反映出一个巨变时代的百态。 

    备受关注的还有《我们的钱瑗》。2003年,杨绛先生在三联书店推出的《我们仨》感动了无数读者,销量也达到50多万册。2005年,三联书店推出《我们仨》的姊妹篇《我们的钱瑗》,讲述了《我们仨》中的女儿钱瑗的一生。据悉,《我们的钱瑗》中收有许多照片,每幅照片都有杨绛先生亲笔写下的说明文字,杨绛先生甚至称钱瑗为她“平生惟一杰作”。 

鲁迅:为了怀念的纪念    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诞辰125周年。从去年年底起,鲁迅的作品、同鲁迅相关的图书在市场又一次升温,这不仅是出版社抓住商机的提前预热,也是出版者为纪念鲁迅先生而奉献的心香一瓣。 

    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拳推出“81版”后的首个新版《鲁迅全集》,在新全集里,增收了鲁迅佚文24篇、佚信18封以及《两地书》原信68封,总卷数由1981年版的16卷增加至18卷,校勘改动也达1000余处。 

    同心出版社先期推出的《鲁迅家庭大相簿》,由鲁迅之子周海婴先生担任总顾问,该书收录周海婴先生家藏相簿珍贵照片350余幅,其中近三分之一首次发表,这些图片,均保存其原貌,不修饰、不涂抹、不裁剪,连照相馆所做的底托、字号也原样保存,为鲁迅研究提供了一批新的材料、一个新的视角。 

    同时,团结出版社出版的作家林贤治撰写的《鲁迅画传》最近刚刚重印、漓江出版社对其已经出版的鲁迅作品进行了重新包装。可以说,对鲁迅作品和思想的不断研究,是对伟大作家的最好回忆和纪念。 

余华:十年磨《兄弟》    在上一部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出版10年后,2005年盛夏,余华带着《兄弟》的上半部回到了众人的面前,一部小说分两次出版,它宣告着“小说家余华”重出江湖。 

    《兄弟》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产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连接这两个时代故事的纽带就是这兄弟两人,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天翻地覆、恩怨交集。 

    虽然,余华对自己的新作给予很高评价,也有“粉丝”力挺,但另一拨儿铁杆“粉丝”和评论界却发出今不如昔的感叹,抛出很多刻薄的批评,尤以开头出现的各色大小“屁股”为耻。不过,这毁誉参半的声音并不妨碍此书的畅销。据出版社方面说,《兄弟》已经发行35万册,对文学界来说是个令人欣喜的数字。但在余华看来,他可能并不觉得这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表示,跟郭敬明比起来,自己远不是个畅销书作家。此外,贾平凹的《秦腔》、阿来的《空山》、毕飞宇的《平原》、王安忆的《遍地枭雄》等本土小说的畅销都为2005“原创长篇小说年”增添不少的砝码。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