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费孝通先生生前不仅是位著名的社会学家,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他还有一系列关于文化的文章面世,这些代表了他第二次学术生命成果的文章,浓缩在《文化的生与死》一书中。他的“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思考,相信对今日中国文化的建设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社会学是一种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的学科。而文化则是承载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走向。文化又是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总体,也可称之为人文世界。把文化看作生活的手段实际上是达尔文生物演化论的逻辑发展。人要生活才创造了一个人文世界。

    “文化自觉”的哲学命题

    似乎,这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作为精神产物一直广受人们的关注,并且在各个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文化的生与死》一书,是他毕生从事文化思考和研究的升华与结晶。早年,费孝通从事的社会学研究带有更多的功能性,常常是只见社会不见人。他用农民收入的增长表示他们生活变化的速度,但是他对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忧虑和满足,追求和希望都不求甚解。

    自1978年开始,经历过多重人生坎坷的费孝通把视角转到了文化的领域,并从文化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的角度提出了“文化自觉”的理论。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自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他认为只有在认识和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在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的守则。

    费老希望大家通过“文化自觉”对自己的社会和文化进行反思,他认为“文化自觉”是当今世界多种文化的接触引起的人类心态的诸多反应,这些反应提出了这样迫切的哲学命题:我们为什么这样活着?这样生活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结果?它的实质是什么?它将把人类带到哪里去?

    作为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社会学是一种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的学科。而文化则是承载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走向。文化又是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总体,也可称之为人文世界。把文化看做生活的手段实际上是达尔文生物演化论的逻辑发展。人要生活才创造了一个人文世界。

    文化的自信和生死

    文化是代代相传的,是有子有孙的,它靠一个个人在他们生活中表现、改变和发展着文化,而学人则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英国人类学者Peter River在《文化的撞击》一书中写了一个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怎样被消灭的故事,他告诉我们“在他们的文化被冲撞而消灭时,土著人也就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意志。”费孝通也认为:文化和民族是会被消灭的,这是有历史为证的,如今,我国万人以下的小民族有10多个,他们今后在社会的大变动中如何继续生存下去就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扩大开来,实际上就是全球一体化以后,中华民族怎么办?虽然这个问题目前还不那么急迫,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某些小民族保生存还是保文化的矛盾已经发生了。所以说,获得“文化自觉”能力的途径离不开对中华文化全部历史及其世界背景的认识。

    文化是干什么的,文化是要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一个艺术化的世界,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基础上,再追求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文化还是一个民族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经过不断改革的集体生活的经验。人类唯有一个共同一致的利益,文化才能从交流达到融合。文化的生命才能得到延续,文化才不会死。

    费孝通的一生都在强调人的社会性,过去的中国人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从婚姻到有了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发展成了社会人,于是他的行为、礼俗、仪式、价值观和宗教信仰,变得跟周围的人们一致,并且必须承担起约定成俗的社会责任。这样的过程使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完成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而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很多传统的文化并没有通过一代代人的顺序延续下来,这让我们难以认识消逝了很长时间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很多重要资料都遗失了。这是很值得惋惜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1978年,正是各行各业百废待兴的时候,费孝通先生在那时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个概念,无疑具有超前的意义。文化自觉的延续是文化自信,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完全失去了文化自信,什么都是外国的好,连中医这样的国宝也被提倡予以取缔,可见,文化自信的缺乏几乎渗透到各个领域。

    有一位摄影师拍摄了二千多幅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建筑,这些建筑就是在这一轮经济改革、城市扩张中被我们的推土机推掉或拆除的。其中有些照片只是一个角落,或者一个门墩,但是你可以由此想到整个失去的建筑。这些摄影其实是在反思我们的城市建设。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