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厘清家底财税志 百余种区、县志和专业志也是“上海百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81岁的王渭泉在财政局工作了58年,经历过11届局长,主编了《上海财政税务志》,对上海财政的发展清清楚楚。“从1950年全市财收1亿元,到2007年2100亿元,上海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财税志完成后,局领导决定利用志书资料做展览,组织12800多位财税干部参观学习。年轻人还提议,在刊物上设专栏,以“上海财税史话”的形式,介绍100多万字的《财税志》。 《上海外事志》供上海各外事部门查考应用外,还赠送外国友人。日本大阪日中友好组织两位老朋友说,此书成为他们回顾、查考日中关系与大阪、上海友好城市关系的历程,从事合作交流和纪事著文必读的参阅书。 下限为1992年的《宝钢志》历经5年,6易其稿,1995年出版后,2000年《宝钢志》(1993-1998)又问世。为及时积累资料,在组织编纂《宝钢史志资料》的基础上,编纂《宝钢年鉴》,连续几年都获得了全国年鉴奖。沉甸甸的志书售价不菲,普通职工一般不太问津。即使作为“家史”分发到部门,阅读率也不会理想。《宝钢志》副主编孙词雄寻思,如果员工能从中找到与自己生活和工作有关的文史资料,那些章节于他们就有了亲和力,能激发员工对这片热土的感情。老孙从《宝钢志》中精心筛选,编写出缩略本《宝钢史话》,还作为新进员工的必修课,分发到他们手中。孙词雄还将《宝钢志》精心梳理,编出企业志台历,让各单位作为新年礼物分送给员工。 4 构建信息大百科 上海地区有志始于宋代《云间志》,第一部以上海命名的县志是明代的《上海县志稿》。上世纪30年代,柳亚子出任上海通志馆馆长,就在《上海通志》即将总纂成书的关键时刻,日寇入侵上海,编纂工作被迫中断。之后至20世纪结束,还没有一部上海市通志。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聘集夙儒名贤”,会集上千名方志编纂者,以“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的精神,静心记述,认真注脚,为将来提供资鉴。有人戏言,修志不得志,得志不修志,将四库全书称为“四苦全书”:艰苦、辛苦、清苦和痛苦。但修志工作者们乐此不疲。在长期搜集资料和编纂过程中,几乎每周都有新的发现,但是为赶编纂进度,大家都遵循一个规矩:全身心投入工作,不写小品文赚稿费,在出版前不允许向媒体投稿。就这样,从1987年到2005年,编纂者们辛勤工作了17年,一部10册46卷,近1100万字的《上海通志》,10部县志、12部区志、110部专志,总字数达1.6亿的上海地方志系列终于问世,真实记录下上海从滨海渔村到东南名邑,从近代远东大都会到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脉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运用,建设资料库和网站,又成为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的新目标。2004年“上海通”网站开通后,入库资料逐年扩大,现已全文发布12部《上海年鉴》、22部区县志、106部专志的电子文档,还开辟了《聚焦上海》《浦东开发》等特色栏目。上海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近10年来的建设成就,网站上都能一览无余,浏览量在全国同类网站中名列前茅。 近年,香港也开始了通志编纂工作,一个耗时6年、耗资2.5亿港元,举2000名专家之力,编撰香港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史——《香港通志》的计划,已开始实施。香港特首曾荫权在翻阅《上海通志》后表示:编纂《香港通志》要参考《上海通志》的经验。 5 夯实基础再开发 《上海通志》及《上海年鉴》等,是上海有史以来最为系统的市情大调查,也是一项高难度的文化基础性建设。基础夯实之后,衍生品和二度开发的机会接踵而至。为使志书走向寻常百姓家,更好地读志用志,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编纂了名镇、名街、名建筑、名园等“上海特色志系列丛书”。编纂出版了10余部地情资料书。全市各区县和部分委办局修志机构,也组织编纂了各类地情资料书200余部。 为抢救和保护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还成立了“上海乡镇旧志丛书”整理出版委员会,广泛搜集、整理、出版了新中国成立前各历史时期77种近1000万字的“上海乡镇旧志丛书”。 《上海历史上的今天》,以一日之内横跨上百年的编辑方法,给读者提供了更直观的感受和阅读趣味。围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和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推出了《上海改革开放30年图志》。今年将迎来上海解放6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市方志办将组织编写《当代上海60年图志》,反映60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历程。 此外,围绕2010年世博会,《话说上海》系列丛书也陆续问世。上海地方志系列丛书是“本”、是“源”、是“纲”、是“库”,纲举目张,辐射无穷,丰富多彩的上海读本,将为中外来宾提供观赏与触摸上海的窗口。 盛世修志。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传出信息,第二轮修志工作将被提上议事日程。改革开放中上海的面貌,也将尽收于新一轮编纂的地方志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