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修《上海通志》是上海的重点文化工程,作为自始至终参与者并忝为总纂之列,当这部散发着墨香的志书出版之时,应将此书的出版意义,学术价值及其不足之处的个人浅见,实事求是地贡献给读者。这虽有王婆卖瓜之嫌,但可求教于方家。
修志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已往上海也编修过不少志书,但大多为府志、县志,还没有编修过市志。上世纪20年代上海建市,30年代初柳亚子主持的上海通志馆,曾着手编修《上海通志》,可惜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未竟其功。现在出版的《上海通志》,弥补了前人的遗憾。以全国而言,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社会主义新方志,其中有不少城市志,但大多是由县志、区志和专志各自独立成书,以系列合称,至今未见有系统、完整、综合自成体系的省级市志问世。《上海通志》的出版,开了编修省级市志之先河,给中国地方志书增添了新品类。
方志记述的是地方的历史,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上海滨江临海,古时是个渔村,宋代建镇,元代设县,明代筑城,与其他名城相比,并无辉煌的历史可资炫耀。它的崛起,始于1843年被迫开放,中外商贾云集,东西文化交融,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以飞快的速度发展而成为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并进身于国际大都市之列。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的改革开放,以浦东开发为起点,面貌更是日新月异,举世瞩目。有人说:中国历史“两千年看西安,五百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上海通志》明古详今,以丰富厚实的资料,从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等诸多方面,浓墨重彩地记述了100多年来上海历史发展的轨迹,充分显示这座城市有别于其他大城市的特色。《上海通志》的出版,有助于世人进一步了解上海,也为上海研究添加了新内容。
志书是综合性的地情资料的载体,《上海通志》对上海的天文地理、资源物产、工商贸易、城市建设、交通运输、文化艺术、革命运动、政权兴替以至风土习俗、方言俚语等等,无不备载,有兴利实用的价值。“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治上海者可以从通志这部地情百科全书鉴古征今,析以往之利弊得失,汲取经验教训,明今后之历程,制定适合市情的方针、政策及其实施的方法、步骤,做到政通人和,为建设新上海建功立业。《上海通志》是“固辅治之书也”。当前上海各项建设方兴未艾,通志这部书的出版,也可为经济建设服务,如建桥筑路有地质地形资料可参考,工商贸易有经济资料供借鉴。前几年有外商拟来沪投资,为估量其发展的可能性,曾参阅了上海有关志书,从中寻找历史依据,这也可为编修《上海通志》的现实意义作旁证。
方志以资料见长,其质量与价值之高低,在于入志的资料是否丰富、全面、可信。《上海通志》所载的资料是数百参与者,从各方面广泛搜集而来的,其数量之多难以计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见金”。经过不厌其烦的梳理、鉴别、筛选、考订、提炼、综合,从中选取最能反映全面的宏观资料,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轨迹的系统资料,最能反映市情和行业特点的典型资料入志。可以这样说,《上海通志》所记述的无一不是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精选而来的,其中很多是从尘封于上海档案馆和各部门、各单位档案室中挖掘出来的尚未发表的第一手资料,更为弥足珍贵,其可信程度和存史价值更高。
编修《上海通志》虽经历了十个春秋,数易其稿,由于众手成志,书稿质量参差不齐,虽经多次分卷统稿、两次全书总纂,还未能尽如人意,留下了遗憾。主要有:各卷内容畸重畸轻,有失均衡等;卷与卷之间内容交叉重复的,未能过细的处理;个别卷成稿太晚,来不及反复修改补充;有的该记述的章节,因未完稿而暂缺;这样一部大型书著,未编索引读者查阅不便等等。书稿可能还有其他尚未发现的瑕疵,有待于读者指正。
(作者为原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上海通志》总纂,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