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方志书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编纂历史。上海地区编纂地方志的历史也很久远。据考证,早在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之前,就已经编有《华亭图经》,也就是《华亭县志》。其记述范围包括了今上海市吴淞江以南的全部区域。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年)所编的《云间志》(也即当时华亭县的县志),是上海地区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书,至今已有810多年的历史。截至2004年底,上海地区编纂的地方志书和准地方志书共有1261种。其中:上海解放前所编的397种,上海解放之后所编的864种;目前尚存世者1105种,已佚者156种;府志、卫志37种,县志厅志119种,市志区志和市区志38种,市级专志150种,公司、工厂志59种,学校、医院和有关科研单位志56种,区县专志271种,地名志21种,乡镇村里志367种,街道志38种,农场志15种,乡土志31种,人物志21种,山水、寺庙、园宅志39种。这些地方志书,为上海地区保存下了极其丰富的地情资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综观上海地区上千年以来地方志的发展历史,有几个特点十分明显:其一,国运昌盛,方志兴盛;其二,做官(掌权)不忘修志;其三,方志大业绵延不绝;其四,乡镇小志作用不小;其五,城市新志大量涌现。
上海编纂《上海通志》(即《上海市志》),是从上海1927年正式设市以来多少代人的共同愿望。早在1932年7月,上海市就正式成立了上海通志馆,并由著名学者柳亚子担任馆长。经过五年多的工作,《上海通志》已经形成1000万字左右的志稿和资料。正当《上海通志》即将总纂成书的关键时刻,日本帝国主义者入侵上海,发动了罪恶的战争,《上海通志》编纂工作被迫中断,未能正式成书。上海通志馆的工作人员费尽艰辛,才把这批资料保存了下来,如今由文博部门予以收藏。
时光一晃过了50年。1987年5月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正式成立,上海市志(后定名《上海通志》)的编纂工作重新提上议事日程。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正确路线的指引下,盛世修志,经过十多年的艰苦、不懈的努力,多少代人翘首以盼的《上海通志》终于问世,洋洋10大册的《上海通志》,是上海各行各业古往今来发展史迹的缩影。它卷首有76幅彩色照片,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今上海的崭新风貌;而25幅历史地图,以及各册之首所设的864幅黑白历史照片,则全面地反映了从唐代开始到20世纪末上海地区各个方面的历史变迁。《上海通志》的正文,卷首有总述、大事记,下设建设沿革,自然环境,人口,中国共产党,政府(上),政府(下),人大、政协、代议机构,党派群团,公安司法,军事,劳动人事,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民族、宗教,经济综述,综合经济管理,工业(上),工业(下),商业服务业,旅游,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农业,水利,财政、税务,金融,城市建设,房地产,交通运输(上),交通运输(下),邮电,浦东开发开放,开发区,科学技术,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卫生,体育,文化艺术(上),文化艺术(下),方言,报业、通讯、出版、广播、电视,图书馆、文博、档案,社会生活,人物,专记,特记等46卷,247章,1076节,共1083.6万字,这是上海地区篇幅最大的一部融科学性、资料性、文献性于一体的鸿篇巨制,是上海市地方志事业所取得的崭新成果。相信它一定能为上海实现具有四个中心功能的国际性大都市的宏伟目标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为原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副会长、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