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读本为城市发展提供“大参考”——方志系列打造出可读可用的上海市情大百科

    如果没有从《史记》开始的《二十四史》,很难想象中华五千年悠久文明史。我国现存的古籍中有十分之一是地方志类书。史与志,是民族文化血脉的传承。
    
    改革开放以来,本市方志工作者精心编纂,完成了上海建市以来第一部通志。10册46卷的《上海通志》,与10部县志、12部区志、110部专业志、《上海年鉴》和“上海通”网站一起,构筑了上海的“百科全书”,这是城市历史和社会发展的权威写真。浩瀚文献中的灵魂与血脉,正在激活现实的搏动。
    
    1  七宝老街弃或保
    
    地方志就像一艘渡船,让后人摇着桨橹回到从前,看到青砖泥瓦的前世今生。浦东召稼楼是一所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的私塾,为了配合浦江镇世博家园的建造要进行改造。建筑师懂得要修旧如旧,却不清楚这幢楼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容貌,不知道召稼楼“旧”在何处。地方志给他们描绘了“出城隍老谷,开苏州河做直流……”的记载,专家团兴奋不已。《上海通志》副总纂、《上海县志》主编王孝俭,以志书编纂时搜集的资料,参与编著出版了《浦东召稼楼》,他说:“召稼楼完全可以扛起‘浦东文化’的大旗,浦东这片热土上还有很多可以发现和利用的文化空间。”
    
    曾有外商来沪投资前,为估量其发展的可能性,参阅上海志书,寻找历史依据。地铁一号线梅陇至莘庄段的设计、宝钢集团和上海石化总厂的选址,南京西路和淮海路商业文化的改造,都从上海地方志书资料中寻找翔实的依据。在建设松江新城、提升七宝古镇景区的文化含量、开发安亭镇和朱家角古镇等旅游资源中,地方志资料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七宝老街,如今已成为上海历史文化旅游景点之一。但在2000年开始改造时,曾计划推倒老街原有的建筑,建造全新的商品房。老街到底是弃还是保?这项计划引起了争议。管理部门托人索要《上海县志》,发掘与评估本地历史文化,由此发现了艺术家聂耳、雕塑家张充仁等名字。砖瓦背后,潜藏着历史的回声。决策者取得了共识:这些声音不应被商品房埋没!于是,张充仁纪念馆、聂耳雕塑等纪念点成了老街的新景观,当地青少年了解到家乡历史文化和身边的建筑,八方游客看到了上海的人文底蕴。老街修旧如旧的效益,远远大于商品房。如今,很多新上任的地方官员翻阅地方志时总是感叹:“我服务的地方是这般钟灵毓秀……”
    
    元代纺织改革家黄道婆在龙华乡东湾村的墓地,“文革”中被铲平。1983年,上海县地方志办公室在编县志时发现了黄道婆的记载,经多方寻找,在麦柴堆中发现了黄道婆墓,经报批后修复。之后又出版《黄道婆研究》,此书也是全国迄今最为完整的一部黄道婆研究著作,为中国纺织完善了珍贵的史实。
    
    曾将人生最精华的20年奉献给方志事业的王孝俭说:“修志,是对祖宗的敬畏,对建筑、文化和传统的敬畏。市、县、区、村、族(家谱),都有值得纂书的有趣史实,能激活很多人对历史的兴趣:你从哪里来,你的家族、村落、县城里,出过什么样的名人……”随着城市进一步开发建设与深度改造,志书中收藏的资料会愈加显示其璀璨的光芒,唤醒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意识。
    
    2  弄堂传承大风貌
    
    去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华人收藏家大会上,收藏家马未都说:“如果把我空投到中国的某个城镇,我会迷失方向,我分不清是在南方还是北方,分不清这是古镇还是新城,每一条马路都是一样的,每一栋建筑也差不离。”
    
    在上海的方志学者眼中,上海的马路并不都是一样的。今年80岁的陶俊曾主持《黄浦区志》的编纂,他说:“南京西路和南京东路,淮海中路和南昌路,貌似同气连枝,但储存的文化、历史都不相同。如市区的2000多条石库门弄堂名字都很讲究,仁、义、和、泰、福、康、同、圆、德……都有和谐之意:天和风调雨顺,地和五谷丰登,人和国泰民安。即使租界建房取名也不例外,不像现在的维纳斯花园、泰晤士小镇,让人搞不清身在何方。”
    
    围绕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地点,方志工作者也做了不少考据。陶先生仔细查阅《申报》,发现在1945年4月23日,电影《风云儿女》在南京路时装公司楼上的金城大戏院首映,《义勇军进行曲》作为电影插曲由此传开。《杨浦区志》和《徐汇区志》的同行也翻查资料考证出,《风云儿女》唱片由百代公司灌录,而百代小红楼坐落在徐汇;当年拍摄此片的电通公司,虽创办半年就被当局以“赤色大本营”而封杀,但公司及影棚曾设于杨浦荆州路405号……不久的将来,一个占地2.5万平方米的国歌纪念广场将在大连路诞生,这里也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