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的间谍小说与惊悚小说很受读者欢迎,不过以间谍或惊悚故事为小说创作题材的,大多为欧美作家,书店里几乎都是引进版的作品,这似乎与我们的生活环境与社会意识大有关系,毕竟中国社会尚不具备靠情报取得利益的现实,或靠追杀作为职业的状况。但是中国也有自己的独到创作,那就是武侠,堪以为我们的国粹,足与国外间谍惊悚小说相抗衡,此情形可视作东西方两大对垒,各有千秋。
美国人罗伯特·陆德伦素称“现代间谍惊悚小说之父”,他的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已被翻译进入中国的书店,漓江社《71号街幽灵》便是《THE BOURNE IDENTITY》的当时译名,世纪文景新版译作《伯恩的身份》则为原来书名的直译,与原作意思不远。陆德伦自1971年出版第一部作品《纳粹档案》到2001年去世时出版《终战条约》,三十年皆靠间谍、悬念、惊悚小说为其创作主流,共完成25部作品。他开创的间谍惊悚小说阅读市场,也给好莱坞提供新的电影发展类别,至今仍是好莱坞大片的票房基础。陆德伦作品中文版代理人谭光磊对其评价曰:“陆德伦的小说背景从二战、冷战时期到当代,擅长描写国际政治势力的暗潮汹涌、情报人员的冒险犯难以及出神入化的间谍行动,严谨扎实的数据考证备受称道。陆德伦笔下的英雄往往能在极度劣势下绝处逢生、逆转死局,还有几分真实谍报人员的影子。相较于勒卡雷的深沉内敛,陆德伦的作品完全以市场为导向,明快的节奏、繁复精巧的布局、火爆的动作场面,使人一读便难以掩卷。”道明了陆德伦系列作品的特色。
《伯恩的身份》故事构架甚为复杂,越战时期美国驻远东研究员大卫·韦柏在一次飞机轰炸中失去妻儿,这使他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投身梅杜莎行动,接受训练,专事暗杀。他代号“三角洲”,参与“踏脚石计划”,为对付欧洲头号杀手卡洛斯,他靠着多重身份周旋于暗杀与追击的惊悚生活,在一次负伤后丧失记忆,“伯恩的身份”至此而成悬念。卡洛斯开始追杀他,“踏脚石”也认为必须除掉他,在这样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险恶处境,他施展才智,不仅屡屡逃脱大难,而且收获芳心,抱得美人归。
伯恩与卡洛斯较量构成《伯恩的身份》第二部分。卡洛斯派出三名杀手寻找伯恩。而伯恩靠有加拿大政府背景、享受外交豁免权的美女玛莉·圣雅各帮助,每每化险为夷。此处作者巧妙地将卡洛斯与美国总统肯尼迪在达拉斯遇刺联系为一个阴谋杀手。卡洛斯与伯恩被作者渲染成为同属神秘且智谋过人的超级人物,但卡洛斯在暗处,伯恩在明处,追杀与逃走演绎出惊悚的情节,令读者入神。
此书第三部分,描写卡洛斯与“踏脚石”组织对伯恩展开两方面的围剿,伯恩设计引诱卡洛斯现身以决胜负,而美国中央情报局发出“所有地下网络都要启动。找到他!杀了他!”指令,三方面的较量使读者急欲知道结果,然而陆德伦不愧施展惊悚的勾魂高手,直到最后才让卡洛斯在黑暗中出场,激烈搏斗后各负重伤,依然让卡洛斯逃走,为下一部惊悚小说留下人物线索和故事伏笔。
《伯恩的身份》畅销后,好莱坞曾拍摄《谍影重重》系列电影,共有三部。据说此书被译成32种语言,拥有超过2.5亿读者,《出版家周刊》的评论说陆德伦“将20世纪80年代的间谍小说提升为惊心动魄、疑云密布的21世纪动作冒险杰作”,大概正是其成功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