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上海书展精彩好书抢先看 这个夏天,请记住这些书
这个夏天是属于奥林匹克的,而这个夏天决不仅仅是属于视觉的狂欢,也是精神的狂欢、思想的盛宴。今天,2008上海书展开幕了,开启了这个城市的“悦”读盛宴。在10万种图书、6万种新书中,本报特别为您从中选择了一些好书,让阅读融入每个人的日常呼吸。她们,是这个夏天应该记住名字。 《中国改革30年》的声音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对改革开放的回顾与展望是今年的热点话题。《中国改革30年》是一本高端的经济类读物,是中国经济学界对于改革开放的权威声音。该书在具有广泛影响力及轰动效应的2008年1月北大光华论坛的基础上,约请了10位中国最一流的经济学学者,针对这个热点问题共同撰写了此书,由张维迎主编。该书是中国经济学者对于改革30年的思考、评价、展望以及对话与交锋。内容既包括他们的个人介绍、演讲实录,也包括他们的观点摘录及与改革30年有关的其他论述(演讲或论文)。除此以外,书中还特别整合了他们以往的主要著作,力图在阅读上给读者更广泛的选择。 学者阐述介入畅销领域 《钱文忠内外学》为装帧精美的三册一套中式线装本,收录了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最具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文化随笔,可谓是一部形神兼备的优秀著作。《医圣李时珍》(线装本)是根据百家讲坛邀请钱文忠讲述的“千古中医故事之李时珍”中的内容结集成册出版的。此次成书,在保留该电视节目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又根据作者的提纲增添了未有机会展现在电视上的内容,使全书内容更为全面精准,同时文字上也有更多润色。 《布赖顿棒糖》直逼心灵 “我大约13岁读的《布赖顿棒糖》。我从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部严肃小说也可以是一部令人兴奋的小说——历险小说竟也能同时成为深刻的理念小说。”伊恩·麦克尤恩曾这么评价英国大师级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的这本小说。这本小说以替一家报纸做广告宣传的办事员海尔被谋杀做楔子,引入故事正文。小说并未明白交代海尔被谋害的细节,但毫无疑问,他是叫人用一根硬棒糖插进喉咙毙命的。如果以看侦探小说的心情翻阅《布赖顿棒糖》,也许会觉得“不太过瘾”,其间没有“疑云密布”,也没有“绞尽脑汁”破解谜团。也难怪,因为《布赖顿棒糖》根本不是一本侦探小说,而是一本探讨“心灵中一个奇怪、狂暴、鄙陋地区”的小说。格林有言,“熟悉某一类人的精神状态要比了解一个国家需要更长时间”,这句话也许有助于理解这位大师的良苦用心。
《伯恩的身份》谍影重重 在陆德伦之前,间谍小说几乎可以说是英国人的专利。近几年受人瞩目的电影《谍影重重》系列的原著小说,将在此次书展推出第一部,也就是最为读者所熟识的《伯恩的身份》。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失忆的间谍寻找真相的故事。他被人从地中海捞起时,身上遍布了弹孔。他动过整容手术,臀部皮下还藏着微型胶片,其内容是一组数字……这些线索引领他来到了苏黎世银行,却发现一个名为“杰森·伯恩”的身份,也引来了一连串追捕与谋杀。在这场致命的谜团中,他试图找回他失去的记忆和身份……厚厚400多页的故事,书脊坚硬无比,完全可以当成杀人利器。原著和电影相去甚远,极度复杂的“伯恩身份”在陆德伦的老式笔法下让人读得头晕目眩。说是虚荣也好,或者是创作者最卑微的愿望,他只是想被阅读、被记得、让作品在他死后依然拥有生命。直至2001年去世时,陆德伦共有25部小说面世,印行32种语言,超过2.5亿读者在拜读他的作品。《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曾在各种场合坦言《伯恩的身份》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十部书之一。由他开创了“小人物遇上大阴谋”的小说架构,使陆德伦被称为拥有全世界最多读者的作家,永远的间谍惊悚小说之王。 2008“奥斯特年” “当一个人有幸生活在故事之中,生活在一个想象的世界里,这世界的悲苦也就消失了。”包括《幻影书》,当代美国最会说故事的小说家保罗·奥斯特在此次书展上将有三个故事徐徐展开。《月宫》,这部小说是讲述为生活所迫的大学生佛格替一名坐在轮椅上的老头做看护,却走入了一场意外的人生之旅。这部作品对于奥斯特,正如《挪威的森林》之于村上春树。早在今年年初,台湾作家朱天文说,好的小说家就像一台自动取款机,你可以不断从他那里提出巨额现金。保罗·奥斯特就是这样一台提款机。内地评论人黄集伟更是斗胆预言,2008年将是让一部分文学爱好者欢悦无比的“奥斯特年”。与《月宫》一起亮相的还有《密室中的旅行》。“老人醒了,惘然地发现自己身处一个陌生的房间。他不记得自己是谁,是怎么来到这里的,他端量着写字台上一堆文件和照片,思索着自己陷入了何种境况,在一团混沌的意识中搜寻线索。”《密室中的旅行》具有典型的奥斯特风格:神秘的故事,流畅的叙述,一段被遮蔽的往事,还有,某个地方,一个隐身的操控者。然而,当我们看到布兰克先生这一天之内的生活,也会发现他的世界与我们自己的并非完全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