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未来图景:多媒体 网络化 集团化

  在美国,电影、电视、广播和出版等领域被25家媒介公司控制着,媒介市场已被大型媒介公司分割瓜分,一般公司已很难再从中占有一席之地。时代华纳、迪斯尼、新闻集团、GE和维亚康姆等最大的5家传媒集团的市场占有率为18%,排名前10位的传媒集团市场占有率为28%,前25家的市场占有率为41%。前5家增长最快,整个行业增长的贡献率前5家最高。这形象地描绘了媒体集中度是如此之高。据统计,美国5家最大报业集团所拥有的报纸的发行量占全国报纸总发行量的29.6%。其中,全美最大报业集团是甘尼特公司(the Gannett Company),该集团拥有82家日报,总计日发行量约600万份,占全国总数的9.7%。

  据统计,美国拥有的期刊数量达1万多种,近80%以上的期刊市场份额被不到20家的传媒公司所控制。时代公司(Time Inc)就出版64个品牌的期刊,每期发行总量达5000万份,广告收入占全美国期刊广告收入的25%。

  哥伦比亚大学电信传媒研究所所长埃里·诺曼教授通过对1983年至2007年美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分析研究认为,当前美国传媒业有较为明显向高集中度发展的趋势。其中,报纸的集中度在增长,全国性的日报集中度不高,地区性的日报集中度则很高(主要是一城一报的限制);期刊的集中度很高,一般来说是全国性的,而非地区性的;广播电台由于准入的限制,每个地区只有有限的电台,集中性很低,后来逐渐上升;有线电视集中度开始时很高,然后下降,现全国有100家运营商;图书出版业的集中度相对稳定,其中教育类图书集中度较高(投入较高,小公司做不了);电影、音乐、广播的集中度在1996年前很低,之后一直在上升。互联网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一度下降,到1996年开始回升。

  传媒产业的集中度呈现循环状态。第一阶段:竞争性地抢战市场;第二阶段:不稳定的竞争阶段,成本增加,利润减少,价格降低,一些公司破产退出竞争;第三阶段:稳定坚实的阶段,一些公司合并,留在市场上的主要是大公司。互联网是一个好的例子,刚开始两三家,后来大量进入,经过竞争最后大公司占有市场。市场集中度会波浪式的上升,信息产业和传媒产业都在波浪式上升,但媒体产业上升更快,最终会和信息产业融合。

  媒体集中度的提高必然促进形成更大的传媒集团,大传媒集团的垄断又将加剧媒体集中度的提高,在一定时期,这种循环会不断上升。埃里·诺曼教授认为,过分集中可能会给政府和社会带来一些问题,最理想的状态是:既不是少数三四家垄断市场,也不是成千上万的小公司无序纷争,应该是几家做领头羊的大公司带动与产业相关的许多小公司一起工作,这可以促进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市场和资本上的分化,好莱坞是一个范例,它就是由几家大的制片公司带动上千家小公司在做一部电影,现在的好莱坞已经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多个公司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集合。

  用多媒体、网络化、集团化三个关键词所勾勒的媒体未来图景对照中国传媒业,让人感到的改革任务更为迫切。应该看到,在网络技术方面我们不差,连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都承认中国的网络基础和技术不比美国差,甚至有些方面还走在美国前面。那么,我们目前的差距在哪里?一是体制。传媒行业严重条块分割,媒体分属于新闻出版系统、广播电视系统、文化系统、信息产业系统,同时又分属于中央、地方各级党委和部门,造成传媒严重同质化,资源很难实现有效配置,很难真正实现跨地区、集团化发展。二是人才。能够把采编业务和经营管理、高新技术研发应用有机结合起来的人才稀缺,每个单位优秀编辑记者成堆,但是懂新闻、懂经营、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很少,人才结构不合理。三是媒体多媒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大多数媒体办的网站也仅是传统媒体的网络版而已,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我国传媒集团和媒体办的网站多数只是内部的一个部门,没有法人身份,不是市场主体,无论从投入、合资合作等方面都遇到极大障碍。媒体运营没有找到新的赢利模式,新媒体普遍存在投入大产出少,甚至是只投入不产出的现状。三方面的差距,关键在体制,关键是能不能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建立一个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现代市场体系。

  落后不可怕,怕的是不变化、不改革。一位美国教授拿报纸与美国铁路作比较。两者在一定时期都曾是很好的产业。当飞机作为更便捷的方式出现后,铁路却只是把自己当作铁路产业,而没有把自己作为公共交通的一部分,对此并没有作出任何反应,仍以“铁老大”自居,认为飞机只是航空业的事,与自己无关。其实,当时铁路部门完全可以采取两种应对措施:一是购买飞机,二是为顾客提供多样化选择的服务,但铁路部门两样都没有做。现在美国的铁路运输萎缩得很厉害,火车票比飞机票还贵,运输效率也不高,人们出行不愿意选择铁路,宁可选择开汽车或坐飞机。同样地,不少报纸也忘记了自己是大众传媒的一部分,却把自己当作昔日的垄断产业。而媒体的竞争在于抢夺眼球,报纸的竞争对手有电视、广播和新媒体,竞争不是报纸行业内部的,更多的是对消费者的竞争,对市场份额的争夺。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