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世界遗产“殷墟”寻求脱困
本月底,来自雅典的奥运圣火将传到河南安阳,一个是东方文明的发祥地,一个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两股源泉将在这里汇聚。
现在的“殷墟”已经成为安阳的一块招牌,今年7月13日,是安阳殷墟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两周年的纪念日,来自安阳市旅游部门的调查显示,虽然殷墟博物苑在申遗成功后的年门票收入同比增长了4倍,但横向与国内其他世界遗产地相比,差距还很大。殷墟的游客数量不及洛阳龙门石窟的1/6,只相当于故宫的1/20;而门票收入不及洛阳龙门石窟的1/8,只相当于故宫的1/28。
据了解,殷墟保护范围内的绝大部分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王陵大墓采取了地下封存与地表植被覆盖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保护;一些重要的遗迹如族邑、手工业作坊遗址在考古发掘后采取了地下封存的措施进行保护;另一些遗迹如王陵区祭祀坑则仅进行了钻探调查和有限发掘,大部分仍封存于地下。这即是殷墟保护的 “冻结保存”:在其保护区内,要严格控制原有村庄和土地,不能进行任何改造建设。
同时,殷墟这种遗址展示景观也基本仍停留在建设初期的展示形式上,在建设中考虑游客需求的成分非常少,缺少与游客的互动参与。
而随着对殷墟研究、保护的不断深入,殷墟保护区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目前已达30多平方公里,占到了殷都区总面积(70平方公里)的二分之一。加上安钢集团和安阳电厂占地10多平方公里,以及基本农田用地,殷都区可用来发展的土地所剩无几。
这导致在近几年,保护区外的周边村子大多都已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曾经为保护遗产做出几代人牺牲的保护区2万多居民却陷入了发展滞后、收入锐减的窘境之中。一些保护区内的村民开始私下里违章建房、违法占地搞经济开发建设。
阳市殷都区人民政府区长李南沉认为,殷墟大遗址的保护和保护区内居民经济发展并非是一个绝对的矛盾,至少不是根本性的矛盾,解决途径就是实施“保护性综合利用”——把保护的必要性和发展的可行性结合起来,以有效的保护保持殷墟的文化价值,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以合理的利用实现当地的经济效益,从而提供更好的保护。
根据新的布局规划,30多平方公里殷墟保护区内的部分村庄和居民将逐步迁出,保护区中将进行大面积的绿化、美化和以简易、低层建筑为主的旅游开发。这些旅游项目中,有很大一部分适合迁出的村民经营,例如家畜放养园、无土栽培生态园、绿色生态大食堂等。同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为当地村民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