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起点

    在文物收藏及盗墓类书籍双双热销的今天,《安阳》以素雅的封面悄然立在书架上,毫不张扬。然而,无论要了解商朝的历史,还是了解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端史,这本书都好比是一个重要的端口,不可略过。

    安阳是豫北平原上的一座小城,这座城市广为人知,不是因为这座城市的现代魅力,而恰恰在于它的过去——这里有闻名世界的殷墟遗址,大约在3300年前,商朝后期的都城就设在这里(2006年7月13日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早在1928年至1937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下简称“史语所”)在这里举行了15次挖掘。而正是经过这15次挖掘,锤炼并凝聚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第一批人才,殷墟遗址的挖掘现场因而成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由此看来,这本介绍殷墟遗址前15次挖掘的考古学专著取名“安阳”,简洁而又恰切。

    其实,以殷墟为内容的书籍卷帙浩繁,不下千本,但《安阳》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尤其在于,这是执掌当年殷墟挖掘的李济先生的最后一本专著,具有某种总结性的意义。该书最先由美国西雅图市华盛顿大学出版部于1977年用英文出版,在国内发行的中文本则是由英文版本翻译而来,近20年来已有3个版本。

    李济,1918年赴美留学,先在麻州克拉克大学读心理学,次年改读人口学专业,1920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又入美国哈佛大学读人类学专业博士。李济回国后,1924年开始田野考古,1926年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该次挖掘被视为中国学者最早独立进行的考古发掘,李济在《安阳》一书中说:“西阴村史前遗址的挖掘……成就了我个人的名声——工作方法现代化的、兴趣超越历史时代界限的中国第一个考古学家”。如果说夏县西阴村挖掘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热身,那么,殷墟遗址的考古挖掘可谓是真正的起跑。

    由李济来领衔安阳挖掘应是非常合适的人选。从学问上说,他的旧学底子扎实,在美国期间又涉猎了心理学、人口学、人类学等专业,建立起了现代学术的视野;他的人缘极佳,不仅深得梁启超的赏识,也深得史语所所长傅斯年的信赖,所以能得到充分的施展空间;在考古人员的聚集上,他也是兼容并蓄,他先和长于甲骨文研究的董作宾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使他加入进来,后来他又将从美国学成归来的梁启超次子——梁思永吸纳进来。李济与梁思永虽然都曾留学美国,但李济专业驳杂,优势在视野开阔,不足之处则是对于考古学并不够“专”,而梁思永从始至终读的都是考古学。在书中,李济对梁思永也多有溢美之词,称梁为“天才考古学家”,1949年后,李济去了台湾,带走了梁思永曾经付出很多心血的发掘报告手稿。“这位天才考古学家关于侯家庄王陵的报告手稿是保存在考古组的珍品之一。”好话虽然说到,但关于殷墟遗址的挖掘和研究毕竟是分隔在海峡两岸了。本月,台北故宫访问团到访北京,谈两岸故宫的合作话题,才算打破60年的时空隔断。

    《安阳》一书是考古学专著,但李济的写法却不拘一格,书中不仅有很多专业知识、图表及信息,可供专业人士研究之用;但是对于一般的读者而言,这本书也提供了不少故事和人事变迁在里边,可读,而又值得玩味和深思。

    1948年冬,国民党政府令李济协助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徐森玉负责把珍品文物运往台湾,并派了海军舰船负责运输。书中写道:“我的前辈徐森玉送我先走,并告诉我他与其他船只随后走。然而,这个许诺他永未实现,虽然好几艘运载珍品的船只都接着来了。”

    读到此处,我心中涌起一种说不出的震动,合上书页,半晌无语。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