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底奥运圣火将传递到河南安阳 这里发掘的“殷墟”遗址曾震动了全世界
“殷墟”发掘者李济为考古界定下“规矩”:在中国境内发掘的文物必须留在中国
李济是谁?这个名字对一般大众来说可能陌生,但提起充满神话般色彩的殷商王朝估计无人不晓,而使传说中的商代成为信史,证明它是整个东亚地区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将我国有据可查的历史提前到3000多年以前的就是著名的殷墟发掘。殷墟的成功发掘和一个人紧密相关,他就是李济。
未出茅庐
论文被罗素大段引用
1896年,李济出生于湖北钟祥县,1911年考入用庚子赔款开办的留美预留学校——清华学堂。1918年8月,22岁的李济在上海乘“南京号”远洋轮赴美留学,最初攻读的是美国克拉克大学心理学系。在这里,他与徐志摩同住一家公寓,成为好友。1920年夏,李济转入哈佛大学攻读人类学,徐志摩则去伦敦求学。徐志摩在信中这样评价李济:“刚毅木讷,强力努行,凡学者所需之品德,兄皆有之。”
1922年12月,在美国人类学会上,李济做了题为《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的报告,他的意见引起了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很大的关注。罗素在1922年出版的《中国问题》一书中,曾大段引证了李济的观点,他认为是“从中得到了某些颇有启发的见解”,未出茅庐的李济“一下子出了名”。1923年6月,李济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这是中国留学生在哈佛取得的第一个哲学博士学位。
结缘考古
捡拾两段中华文明
1923年,取得博士学位归国的李济应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之聘,任社会学和人类学教授。1925年4月,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被聘为教授。29岁的李济受聘为特约讲师,是唯一的讲师。
1926年初春,李济曾和地质学家袁复礼沿汾河流域进行了一次旅行调查。在西阴村,他们偶然发现了一片布满陶片的地方。从10月15日到12月初,考古队再次来到山西西阴村,这次发掘捡拾起中华文明的一段重要历史——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而且,这也是中国境内第一次由中国人自己主持进行的挖掘。挖掘中,李济创造的“三点记载”、“层叠”、“探沟探坑”等田野科学考古工作方法,奠定了现代科学考古的基石,今天仍被考古界沿用。
1929年,李济主持的殷墟第三次挖掘,出土了著名的“大龟四版”。1936年4月的第14次挖掘,则发现了一个埋有完整马车和四匹马的车马葬坑。1936年6月,对殷墟的最后一次挖掘,获得了至为重要的成果:共发现有字甲骨17096片。一个失落3000年的殷商王朝,天降般地出现在世人面前。安阳发掘的成果确立了传说中的商文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使世界为之震惊,牵引出一场史学界的大变革。它是整个东亚地区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文明,也证明了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殷代王室的谱系几乎没有任何差错。事实上,《史记》中记载的帝系上的名字,几乎全都能在李济所发现的考古标本——卜辞上找到。
亲赴日本
追被掠夺文物重返祖国
1937年,在殷墟第15次发掘收工后的18天,“卢沟桥事变”爆发,在南京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和正在规划中的中央博物院向西南迁移。1132箱文物文献,在李济的“押运”下,先到长沙,再由长沙转到昆明,最后迁到四川南溪的李庄。一路颠簸,受尽磨难。途中,两个随李济一起迁移的女儿,患病后因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先后去世。
抗战胜利后,李济以中国赴日代表团顾问的身份,前往日本东京、大阪等地调查战时被日本掠夺的中国文物文献。这次调查,追回了周口店遗物、中央图书馆馆藏经典书籍等重要文物文献。但是李济一直遗憾,没有找到“北京人头骨”。
1948年年底,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的文物都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迁移到台湾。1979年8月1日,李济心脏病猝发,在台北逝世。当年胡适去世的时候,李济送的挽联是从西方借过来、打破陈规旧俗的三句话:
明天就死又何妨,
努力做你的工,
就像你永远不会死一样。
李济自己的一生也像这三句话,他不但留下的大量珍贵遗产,包括一百二十三部恢宏的著作和严谨耐心的科学态度,而且用他的高贵气节和独立人格,激励后世的学人。身为一代考古学宗师,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没有发现一件古董;所藏的22000余册书,也没有一本是珍本、善本。
李济更以一个中国学者的正直,在乱世之中,保护祖国文物不被外来者掠夺。李济当年回国后,收到很多来中国进行勘察发掘的外国“考古团”的邀请,他第一次回复外国发掘队的合作邀请时就提出两点:一、在中国境内进行所有的考古行为要以中国机构的名义进行;二、在中国境内发掘的文物必须留在中国境内。这些规矩都是从他开始立下的,后来成为考古界通行的惯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