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中国现代科学考古“第一锄”

  被徐志摩赞为“刚毅木讷,强力努行”的他,曾是哈佛大学第一位来自中国的哲学博士。学成归国,他主持了仰韶文化遗址考察,使现代科学考古进入中国;他创造的田野科学考古方法,至今仍被考古界沿用。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他主持了14次殷墟考古,使失落3000年的殷商王朝天降般重现。今天,殷墟安阳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全人类共同瞩望的财富,而已离我们远去的他,也因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项目《李济文集》的出版再度被世人缅怀……

   1948年岁尾,一艘不知名的军船驶向台湾海峡。中国学术界一个尽人皆知的名字,也随之消隐。半个多世纪后,2006年,随着煌煌500万字的《李济文集》在上海出版,这个名字——李济,又从水面浮出。 

  哈佛大学第一位中国哲学博士

  李济先生1896年6月2日出生于湖北省钟祥县。11岁那年,父亲通过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在北京得到一个官职,全家遂迁入北京。1911年,用庚子赔款开办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招生,15岁的李济榜上有名。1913年,李济与同学组织了清华史上第一个学生团体——“新少年会”,后改名“仁友会”。1917年,美国华尔考博士在清华讲授心理学和伦理学,年轻的李济对此产生了兴趣。 

  1918年8月,上海码头,“南京号”远洋轮载着李济等百多名青年学生出洋深造。李济攻读的是美国克拉克大学心理学系。在这里,他与徐志摩同住一家公寓,成为好友。徐志摩是自费生,读的是历史专业。第一学年,李济和徐志摩便分别以全年级第二和第一的成绩毕业,获学士学位。尔后,徐志摩转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李济则改学人口学。1920年夏,李济转入哈佛大学攻读人类学,徐志摩则去伦敦求学。这段时期,两人常有书信往来。徐志摩十分赞同李济改学人类学,认为他是一个做学问的人。他在信中这样评价李济:“刚毅木讷,强力努行,凡学者所需之品德,兄皆有之。” 

  在哈佛人类学研究院,李济是唯一的外国留学生。在取得人类学硕士学位以后,李济攻读哲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是《中国民族的形成》。李济认为,中国民族主要有五大成分:1、黄帝子孙,圆头窄鼻;2、通古斯,长头窄鼻;3、藏缅族群,长头宽鼻;4、孟一高棉语群,圆头宽鼻;5、掸语群。另有三个次要成分,依次为:匈奴、蒙古、矮人。这篇论文开了中国人种学研究之先河。1922年12月,在美国人类学会上,李济做了题为《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的报告,提出要从考古学、民族志等方面考察中国人类史和上古史。这次演讲反响很大,著名哲学家罗素在撰著《中国问题》一书中,大段引证李济的观点。 

  1923年5月,李济的博士论文通过答辩,评委会给予的评价是:“极佳。”6月,他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这是中国留学生在哈佛取得的第一个哲学博士学位。 

  80年前第一锄,现代科学考古进入中国

  取得博士学位后,李济如期回国。起初,他应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之聘,任社会学和人类学教授。1924年,已是南开大学文科主任的李济,和鲁迅、王同龄、蒋廷黻等人,一起去西北大学讲学,由此结识鲁迅先生。1925年4月,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被聘为教授。29岁的李济,受聘为唯一讲师。 

  这年,美国、法国、瑞典等国的考古队,纷纷来中国“寻宝”。其中,美国史密森研究院弗利尔艺术馆委员毕士博,听说李济是中国第一位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即来信邀请李济参加他们的考古队。李济回信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在中国做田野考古,必须与中国的学术团体合作;二是在中国掘出的文物,必须留在中国。毕士博回信道:“我们可以答应你一件事,那就是我们绝不会让一个爱国的人,做他所不愿做的事。” 

  1926年5月,毕士博与清华校长曹云祥商定了合作事项,即弗利尔艺术馆与清华国学院合作,由李济先生主持,经费主要由弗利尔承担,发掘报告中英文各一份,所得文物暂由清华保管,今后交中国国立博物馆。 

  1926年10月,李济率队来到山西省夏县西阴村。这年初春,李济曾和地质学家袁复礼沿汾河流域进行了一次旅行调查。在西阴村,他们发现了一片布满陶片的地方。这片区域很大,有好几亩地。他们俯身捡拾几片暴露在地面的碎片,仔细一看:不得了,全是史前的陶片。回来后,李济决定将西阴村作为第一次考古挖掘的现场。从10月15日到12月初,考古队在西阴村不仅发现了10多万片史前陶片,还出土了大量石器、人骨、兽骨、贝壳片等。最有意思的是,发现了半只被利器切割过的蚕茧壳。这一发现表明,中华民族在史前就家养蚕茧。1995年9月,为纪念李济先生诞辰百年,台湾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一场为时8天的“特展”,所展文物仅一件,即半个蚕茧壳,可见这半个蚕茧壳的“分量”。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