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魂杀手与惊悚大师:关于罗伯特·陆德伦和《伯恩的身份》

  2007年9月,圣帕台风走的早上,我读完了《伯恩的身份》的原著小说。厚厚的700页,拿久了手都会酸。胶装的书背坚硬无比,完全可以当成杀人利器,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原著和电影相去甚远,极度复杂的“伯恩身份”在陆德伦的老式笔法下让人读得头晕目眩。大量的惊叹号和斜体字是他最为人称道、也最被诟病的注册商标,还有政府的阴谋、充满暴力倾向的主角、反间再反间的计中计中计,以及充满异国(或者说欧式)风情的故事场景。

    原著与电影的差异

  原著里的伯恩是越战的产物,本来是美国驻远东研究员大卫·韦柏,娶泰国女子为妻,但在一次不知名的飞机轰炸中痛失妻儿,于是投身梅杜莎行动,接受训练、专门从事暗杀活动。他的代号是“三角洲”。退隐之后,他奉召再次出马,成为“踏脚石计划”的一员。这是为了对付欧洲头号杀手卡洛斯而设立的高度机密行动,美国情报组织捏造出杀手“肯恩”,把亚洲所有的暗杀和破坏事件都推到他头上,藉此挑衅卡洛斯在暗杀界的龙头地位。“三角洲”于是又成了“杰森·伯恩”,也就是“肯恩”。他在多重身份的极限压力下过了三年,终于在任务中负伤崩溃,并且导致失忆。如今卡洛斯要杀鸡儆猴,“踏脚石”也认为他已经变节而必须除去,过河的卒子被迫全面反击。

  以《伯恩的身份》为首的系列三部曲正是以伯恩和卡洛斯的宿命对决为故事主轴,电影版中只有第一集跟原著还有几分相似,包括苏黎世和巴黎等重要场景,但把小说的冷战背景搬到后九一一的现代,中年阴郁的杰森伯恩变成了书生转型的马特·达蒙,剧情主旨则在批判美国政府假反恐之名的一切过当手段,居然也十分精彩。电影走写实路线,节奏凌厉,色调灰冷,格斗戏不找替身,飞车追逐不搞特效,让人看得血脉贲张目瞪口呆。关于《谍影重重》系列电影,信息和评论已经太多太多,我除了身为影迷的纯粹赞叹,无法提供什么额外的信息。我更愿意多讲讲罗伯特·陆德伦——这位已经过世的传奇人物。

    现代间谍惊悚小说之父

  在陆德伦之前,间谍小说是英国人的专利:从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约翰·布肯、艾瑞克·安卜勒和毛姆,到冷战时期的葛林、佛莱明和勒卡雷。他们或根据自己的情报工作经验,用严肃或者通俗之笔,写出了间谍世界的尔虞我诈。

  陆德伦的小说背景从二战、冷战时期到当代,擅长描写国际政治势力的暗潮汹涌、情报人员的冒险犯难、以及出神入化的间谍行动,严谨扎实的数据考据备受称道。陆德伦笔下的英雄往往能在极度劣势下绝处逢生、逆转死局,还有几分真实情报人员的影子。相较于勒卡雷的深沈内敛,陆德伦的作品完全以市场为导向,明快的节奏、繁复精巧的布局、火爆的动作场面,使人一读便难以释卷。

  1971年,陆德伦出版第一部作品《纳粹档案》,精装销售普通,平装版推出后却跃登排行榜,从此开启了他长达三十年的畅销作家生涯。相较于勒卡雷的深沉与批判,演员出身的陆德伦更强调通俗和娱乐性质,尤其重视悬疑气氛的营造和戏剧效果。说他是“美国的伊恩·佛莱明”可能更为恰当,但那又多少窄化了他的创作宽度。

  被公认为现代间谍惊悚小说的创始人,追求市场导向的陆德伦注定要承受诸多文学技艺上的批评,然而不可否认的,他繁复精湛的布局、阴谋论至上的剧情、夸张的写作风格乃至于命名习惯,都对后代作家有着无比的影响力。简单来说,他开创了“小人物遇上大阴谋”的架构,往往让平凡人物被卷进跨国集团的阴谋之中,在最不可能的险局里展开反击。他以“The + 人/地名 + 名词”的标准书名结构,至今仍是许多作家的奉行圭臬。

  不说别的,就拿《达·芬奇密码》做例子,从书名(The+Da Vinci+Code)、主角(原本与阴谋无涉的学者)到跑来跑去的国际场景,都有十足陆德伦的影子。丹布朗也从不讳言自己受陆德伦影响很深,他在官方网站上列出的十本最爱书单里,就只有《伯恩的身份》一本出自现代作家之手,更直言他最喜欢“约翰·史坦贝克的叙述、陆德伦的情节布局和莎士比亚的文字游戏”。

  陆德伦于2001年逝世,没能赶上《谍影重重》的电影上映。早在90年代初年,他便对经纪人亨利·摩里逊说过,希望死后能够留名,因为他“花了三十年的时间写作和建立读者群。”其实,陆德伦根本不必担心名声随风而逝,光是他那二十几巨册作品,两亿五千万册的天文数字销量,以及三十余种外语翻译版本,早就足以确保他的名字会流传下去。

    说是虚荣吧,或者是创作者最卑微的想望,他只是想被阅读、被记得、让作品在他死后依然拥有生命。总之,陆德伦的家人、律师、经纪人和出版社研拟了一个计划,确保他死后仍会有新作问世。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