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五,梦萦中的迷离影像——《岫庐八十自述(节录本)》序言

    有时,我好说王云五先生是一个“出版狂人”。这样说似乎有些不恭敬,在我的心中却是“大敬之辞”。在王云五先生的账单上,他网罗了当时的大批人才,在商务印书馆的作者、编委等阵容中,“名人”太多了;他出版了大批名著,许多著作已经成为各个学科的经典,至今还在不断再版;他出版的图书数量多不胜数。当时的王云五先生真是太厉害,仅以《万有文库》为例,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共推出一二集1700多种, 4000多册。回想我们在1996年旨在追随王云五,编辑《新世纪万有文库》,也只是喊出“十年千书”的目标;最后只出版了600多种就草草收兵了。据统计,在上世纪30年代中叶,商务印书馆的年出书总量,几乎占到全国出书总量的50%还多。这里有时代的因素,更有人的因素。
    我专门作过一个的账单,上面记录着上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馆的书目,它们大多是经王云五先生之手出版的;由于数量太大,在这里我不列出它们。但我可以告诉你,每当一些学术思潮袭来的时候,无论它多么新潮、多么怪异、多么学贯中西,你只要翻一翻那些书目和人名录,都会找到这些文化源流的蛛丝马迹,一个都跳不出去。
    表面上看,王云五先生只是“一个小学徒出身,受正式学校教育不过五年”。作为一个出版人,他的学识底蕴和知识结构大有超群之处。不然,为什么胡适会极力举荐他出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为什么张元济、高梦旦等人会对他信任有加,并把他一步步推上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的高位?当时,胡适在日记中写道:“王云五是一个完全自学成功的人才,读书最多、最博。家中藏西文书一万二千本,中文书也不少。他的道德也极高,曾有一次他可得一百万元的巨款,并且可以无人知道。但他不要这种钱,他完全交给政府。……此人的学问道德在今日可谓无双之选。”
     读《八十自述》我才知道,早年王云五先生没有在正式学校读书深造是有原因的。此前,他们家十几世未出一个秀才。王云五的大哥才学极高,18岁投考童子试,居然一试得中;但二三个月后突然病逝。父母误以为家运与风水均不不适于子弟读书上进,所以为他们设定“经商为主、读书为辅”的人生道路,白天学习经商,晚上或业余时间读书,学习重点在为经商所需的英文。但是,王云五的天赋才智是无法遏制的,他未满14岁时参加社区楹联征集,上联为“菊放最宜邀友赏”,王云五给出的下联为“苏来奚后慰民思”,引据《孟子》的“后来其苏”与“奚为我后”之意,最终竟获冠军。后来,王云五读书热情超出常人的想象,他18岁开始翻译西方作品在报纸上连载;19岁受聘于中国新公学,与宋耀如一同教授英文,他们的学生中有17岁的胡适;20岁开始分期付款订购原版《大英百科全书》,并且用三年通读全书。胡适赞扬王云五是 “有脚的百科全书”,学识广博,都与他这一段畸形的读书生活或曰“无师自通”密切相关。
    在《八十自述》中,王云五先生谈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未能得到正规、系统的教育,惋叹之情溢于言表。他说:“接连约三年内,几乎每日都把《大英百科全书》翻读二三小时,除按各条顺序阅读大概外,通常系从索引方面,将某一题材与其相关题材,作较有系统的阅读。这样的读书,博而不专,原是很愚拙的。现在回想一下,不仅把这二三年自己读书时日的重要部分占据了,而且由于博而不专的习惯养成,使我以后约摸二十年间常常变更读书门类的兴趣,结果成为一个四不像的学者;否则以我对于读书的兴趣,自问理解与记忆都还不差,虽无机会进大学之门,至少也可藉自修而专攻一科,或可勉厕于专家之列呢?”
    不过“天道酬勤”,客观环境并没有淹没王云五先生的天赋与勤奋,他的这一段知识积累一旦与出版工作结合起来,“杂家”的底蕴迅速地进发出无穷的力量。曾经有人将王云五对文化出版事业的巨大贡献概括为三个字:“四百万”。其中“四”是四角号码检字法;“百”是百科全书; “万”是《万有文库》。略通学理的人一眼就会看出,王云五先生的出版理念正是根源于早年的文化积淀。像它对于文献检索的重视和研究,当然是受到西方百科全书的影响。
    王云五先生还是将西方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理念引入中国的第一人。1930年,他在出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之时,首先出国考察半年,到了9个国家。回国后,他立即向商务印书馆董事会提交《科学管理计划》,他写道:“本馆对于同仁之待遇,虽尚有可增进,然在世界各国中实居上乘,而管理方法实居下下。因只知待遇,不知管理,结果必至待遇不能持久,爱之适以害之。救济之道,合从速采行科学管理方法,别无他途。科学管理法系对于社会,对于雇主,与对于被雇者,三方兼利之方法,现已为欧美各国劳资两方公认,甚至过激如俄国,近亦积极采行。”前不久,我把王云五先生的这份“计划”整理出来,装订成册,时常翻看。它很有价值,起码很有欣赏价值,即使在今天,许多内容依然会让我们汗颜不已。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