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中国现代文化出版史上,王云五是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发明了四角号码检字法,又创制了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对我国现代图书馆学的形成,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统领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和总理馆务长达25年,使商务馆在当时名列世界三大出版机构之一。抗战时期,王云五曾作为“社会贤达”参政,1946年出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长、行政院副院长、财政部长。1954年王云五出任台湾“考试院”副院长、“行政院”副院长,至1964年退出政坛。《王云五评传》,郭太风著,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崭新的视角,来描述、评判这位功过皆有的人物。本文选自该书。 第十一章 孤岛附政 在港滞留观望,得蒋介石资助,成立华国出版社。赴台定居,虽受当局器重,内心仍觉凄凉。参加“自由人”活动,《自由人》刊物屡惹麻烦,王云五向当局斡旋无结果。 解除财政部长职务后,王云五独居广州两个月,旋暂居香港两年,然后迁居台湾,直到1979年去世。他的后半生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948年11月解除财政部长职务到1963年12月辞去台湾“行政院”副院长,是第一阶段,以从事政治活动为主,兼顾社会文化活动。其间,前5年没有正式官职,但社会文化活动大多具有政治性,后9年在台湾做“考试院”副院长、“行政院”副院长。从退出台湾政坛到逝世为第二阶段,以从事文化出版事业为主,偶尔撰写若干篇应景的时论政文。当然,这只是笔者为叙述方便所作的粗略划分,其间政治活动与文化活动有所交错,无法截然分清。本章主要叙述第一阶段的活动。 1948年11月13日,王云五被聘为行政院顾问。这是荣誉职位,对于已经辞去财长职务的他而言,没有什么实际意义。11月26日,王云五携带家眷自南京飞往广州,留在宁、沪两地的大量书籍无法带走,数十万张卡片交潘序伦主持的立信专科学校保存,但三枚勋章和证书没有忘记带上,即他在1945年10月10日获得的二等景星勋章和胜利勋章、1948年1月1日获得的一等景星勋章,都是国民党政府颁授的,以表彰他参政从政的“业绩”。由于他从政位居国府高官要职,“业绩”又多倒行逆施,因此他还有“甲级战犯”的不光荣称号,这是中共方面根据他的政治表现给他的。 王云五虽然思乡心切,但政局剧变,不便回中山县泮沙村故居。他自述道,“近50年来,未尝在故庐居住一日,骤然返乡也有许多不便”,遂决定独居广州戚家,“以二、三个月时光,撰著两年半之从政,十余万言”。他的夫人和子女在广州稍住几天,即转赴香港。1949年1月上旬,王云五到香港探视亲人,并密切观察国内局势发展,考虑今后的去向。1月底,王云五返回广州收拾行李,迁居香港。此间,伦敦大学西门教授(Prof.Walter Simon)和剑桥大学夏伦教授(Prof.Hayoun)先后邀请他赴英讲学。不久,夏伦转交给他剑桥副校长C.R.Raven签发的聘函,聘他为汉学特别讲座,暂定一个学期。 迁港不久,王云五收到张元济给他的最后一封信函,写于3月13日,信中说:“威海卫路我兄旧居,近瀛眷及世兄辈均已离去,编审部适需迁移,即拟移入。”。在此之前张元济于1948年12月24日给他的一封信,通知他已被解除商务印书馆董事,顺带写上几句客气话:“久未通问,史久兄归,询问起居安吉,至为欣慰。久兄并言有贵友在台湾,招往结邻。鄙见广州将来必益繁冗,不宜久居,甚望能早日东渡也。”王云五后来将“东渡”解释为赴台,评论道:“劝我早日东渡台湾,在友谊上甚可珍贵。”从此,王云五与张元济天各一方,不再往来。2月上旬,“参政会”副秘书长自台湾发函,劝王云五赴台。王云五举棋不定,留港、赴台或暂时赴英讲学,都是可能的选择。由于他没有正规学历,在英、美等国作讲座尚可应付,正式任教便缺乏必要条件了。因此,真正可以选择的仅港、台两地。4月,王云五以探望大儿子学理为名,飞抵台北,其实是要考察一下台湾是否可作为他的久留之地。经由国民党“总裁办公室”秘书长王世杰从中联系,王云五到台北的第三天,便奉下野总统蒋介石之召,上阳明山拜晤,会谈约5小时。蒋介石希望他赴英讲学后勿久留海外,若愿意迁居台湾,可就近备咨询,或办个小书局,从事出版业。王云五答应赴英讲学后即迁往台湾,至于办小型出版社,若有必需的启动资金,马上可着手进行。蒋介石对他的表态感到满意,允以给予适当资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