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五,梦萦中的迷离影像——《岫庐八十自述(节录本)》序言

    屈指算来,我从事出版工作也有25年了。前些天记者来采访,她问我:“在你编辑生涯中,哪套书最让你难忘?”我毫不犹豫地答道:《新世纪万有文库》。她说:“我知道,这套书是对老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的传承。那么,你最敬重的出版家一定是王云五了?”她给我设定一道选择题,我只能回答是或不是。我回答什么呢?
    实言之,王云五先生一直是我梦境中的常客。入梦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当我清理自己思想存储的时候,竟然发现,我对于这样一位著名的人物,了解得真是太少了。王云五先生的一生是那样的丰富,那样的生动,甚至是那样的传奇,正如1999年,金耀基在一篇怀念他的老师王云五的文章“壮游的故事——怀念一代奇人王云五先生”中写道:“王先生自十四岁做小学徒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工作,一生做了别人三辈子的事。他在中国二十世纪的大舞台上,扮演了各种不同的角色,大出版家、教授、民意代表、社会贤达、内阁副总理、文化基金会董事长、总统府资政……”其次,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开放,我也不断地发现,在世界上,王云五先生的名声真是太大了。外国人在评论现代中国大出版家时,总会把王云五先生的他的名字列在前面;许多著名人物谈到中国出版,都会不由自主地提到王云五
    上世纪30年代,王云五先生以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的身份考察美国出版业,《纽约时报》以半版的篇幅介绍,文章的标题是“为苦难的中国,提供书本,而非子弹”。
    1996年,我们受到王云五先生出版理念的启发,编辑了一套《新世纪万有文库》。董桥先生对此书大为赞扬,他撰文“点亮案头一盏明灯”,开篇就谈到王云五:“早岁家中书房集藏好多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包罗万象,朴素实用,确是跟我一起走过成长治路。后来到了台湾,又买了许多那边商务补印的《丛书集成》,粗粗的书皮,淡淡的墨色,翻阅轻便,仿佛夜雨秋灯,故旧重逢,剪烛闲谈,惬意得很。‘万有’当是‘万物’之意,徐渭“坐卧房记”说的‘一室之中可以照天下,观万有,通昼夜,一梦觉而无不知。’读这些文库、丛书,我常常会想起王云五在商务的业绩,觉得这样的读书人,实在体贴周到得可爱。我十一二岁学会他的‘四角号码查字法’,背熟了那首《对照歌》:‘一横二垂三点捺,点下有横变零头;叉四插五方块六,七角八八小是九’,省却部首查字的苦事。”
    近读黄仁宇先生回忆录《黄河青山》,其中有一段故事也很有趣。有一次,一位美国学生批评黄仁宇的学说美化国民党,其实国民党是腐败透顶的。黄先生反驳说,蒋介石也不是一无是处,他对中国的进步是有贡献的。不然,他的身边为什么会集聚了那样一些优秀人物?像王云五,“他是一流的出版家,甚至可能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出版家。”他还提到了翁文灏、胡适、王宠惠。
    作为一个中国文化人,听到上面的故事,当然会产生梦幻般的感觉。那梦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境界,也是在政治时空隔绝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一个零碎的文化形象的思想修补。梦是一种超自然的艺术,当现实的刀锋划破一个民族心灵的时候,刀尖上滴下的鲜血,会在理想的睡梦中化作遍野鲜花。
    今天,听到王云五先生《八十自述》即将出版,我的心中掠过一阵畅快,一阵清凉。
    其实,在现代中国的文化史上,王云五先生是避不过去的,除非我们无视历史的裂痕。大话不说了,即使是我们一些小小的出版人,也会常常感叹,在现实的出版工作中,你想过的事情,王云五先生几乎都做过了。
    上世纪90年代,我整天梦想编辑一些人人当读的丛书,迟迟找不到下手的门径。有一天,离我们出版社不远的一家古旧书店处理当年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几毛钱一本。我们几个编辑一摞摞地捧了回来,摆满了一间房子。面对那些题目,面对那些简朴的设计,面对那些泛黄的纸张,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丛书”的感觉。
    更大的震撼产生于王云五先生撰写的“印行《万有文库》缘起”一文,他写道,编辑《万有文库》的目的是“使得任何一个个人或者家庭乃至新建的图书馆,都可以通过最经济、最系统的方式,方便地建立其基本收藏”。论规模,“冀以两年有半之期间,刊行第一集一千有十种,共一万一千五百万言,订为二千册,另附十巨册。”论范围,“广延专家,选世界名著多种而汉译之。并编印各种治学门径之书,如《百科小丛书》,《国学小丛书》,……”论市场经济,“一方在以整个的普通图书馆用书贡献于社会,一方则采用最经济与适用之排印方法,俾前此一二千元所不能致之图书,今可以三四百元致之。”论参与者,胡适之、杨杏佛、张菊生等均在其中。论编辑,“更按拙作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刊类号于书脊;每种复附书名片,依拙作四角号码检字法注明号码。”读到这些文字,我真的无话可说。我知道,当年美国《纽约时报》称赞王云五先生的举动:“在界定和传播知识上,最具野心的努力。”《万有文库》也被认定为当时世界上在编的最大规模的丛书。我只有默默地把王云五先生“印行《万有文库》缘起”一文抄录下来,贴在出版社的墙上。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