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电影:置之死地而后生!

  而在武汉交易会上,许多影院觉得,没有必要得罪当地电影公司,毕竟他们还是“老大”,关系搞僵了在大片上被卡脖子“划不来”。结果看着成堆的单拷贝,制片厂不敢卖、电影院不敢买,单拷贝交易的推行眼看走入了死胡同。毛羽说:“我们推行单拷贝改革不是为了把省、市电影公司灭掉,而是希望各级公司利用现有资源进行院线制的改造,希望发挥多种渠道的积极性。现在眼看就推行不下去了。
” 
  此外,电影局设想的跨区域的院线也仅在“河北中联院线”一家身上得到了实践———这是以河北省电影公司为主、联合河北、山西、内蒙古十多家影院组建的股份公司,目前开始在河北省内运作。该院线对竞争的态度是:如果别的影院愿意加入,我们接纳;如果别的影院要跟我们竞争,我们欢迎。如果这种院线制能得到实现,对减少发行层次必然会是有益的举措,但入世的钟声已经敲过了,院线制改革的路还只是为试验开了个头,不要说成功的经验,连失败的教训都还没有一点积蓄,要想追上美国院线几百块银幕的实力谈何容易。

  外资渗透早已开始

  “外国狼”为什么可怕?主要是因为人家的实力太强,跟我们不是一个量级。

  1998年,迪斯尼公司年产影片22部,票房收入6.62亿美元,净收入达19亿美元。这一年,美国九大影片公司共生产影片190部,在北美地区实现票房收入68.6亿美元,相关电影产品的收入估计在150亿美元左右。而同一年,上海永乐股份有限公司票房收入为1.8亿元,上影集团的年销售总收入为2.2亿元。相形之下,我国的电影产业无论是资本规模、销售收入还是经营效果,与人家的差距都太大了。 

  “外国狼”将从哪几个地方下口?影界分析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以外国影片抢占中国的电影院及音像制品、互动点播市场并主导网络播映,逼死中国制片业;二是投资改造和新建高级影院、输入国外院线管理模式和经验,控制放映业;三是外国制片人投资中国影片或与中国合拍影片,致使中国民族电影衰落,同时以高酬金吸引中国优秀影人与其签约,构筑人才堡垒。三管其下,电影市场最后将改为“洋”姓。 

  事实上,这三方面的渗透早已开始。

  1994年底,中影公司开始引进大片———即分账放映的影片,目前,分账大片数量已达到每年10部以上,而未采用分账方式发行的进口影片更多。 

    外资参与的影院为数也不少,而且代表着中国城市影院的发展方向。如在武汉,最高档次的4家多厅高级影城就分别有环艺、鑫乐和嘉禾的投资,外资院线的经营管理模式早已渗透进中国的影院文化。 

  制片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哥伦比亚公司在内地和香港的动作:他们一举投拍了《英雄》、《天地英雄》、《夕阳天使》三部大戏,网罗了张艺谋、何平这样的中国顶级导演,姜文、李连杰、张曼玉、梁朝伟这样的中国顶级明星及舒淇、莫文蔚、赵薇等新星。这意味着,入世第一年,在银幕上攻占中国观众眼球的“国”字头猛片不少都有“洋血统”。 

  而且,国外的文化商人已经全副武装瞄准中国精英人才了,他们甚至做好了精英人物档案,随时准备用高薪买进智慧,为在中国电影市场最大限度获利做准备。 

  目前,好莱坞几大制片公司基本全部在华设立了办事处———迪斯尼、哥伦比亚、华纳在北京设有办事处,上海有派拉蒙、米高梅和环球的代理公司,20世纪福克斯公司所在的福克斯新闻集团在北京也设有总办事处。 

  那么,入世之后,包括迪斯尼在内的国外影业机构会有怎样的动作呢?

  迪斯尼公司驻北京办事处负责人李东称:“娱乐业在WTO谈判中涉及很少,而且电影在我国属意识形态领域,仍是喉舌、阵地,它的审批比电视的还严,所以我个人对这个产业开放的幅度不太乐观。但开放肯定是趋势。” 

  他说,迪斯尼公司目前并未针对中国入世有什么特别的动作,但迪斯尼公司在上海搞的环球影城项目正在谈判,目前各家公司已在做着的事,如引进影片、投资拍片、从中国买片到国外放映等仍在按步就班地进行。

  中国电影出路何方?

  去年凭《益西卓玛》拿了奖的著名导演谢飞说:“我要息影,改拍电视剧。电影拍出来却不能和观众见面,那种滋味实在太痛苦了!”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黄式宪说,谢飞从不拍电视剧,现在改拍电视剧了。为什么?电影没人看!《苏州河》、《十七岁的单车》……好多好片没能进入市场,现在职能管理部门更多行使的是政府职能而不是市场职能,没有应对全球化信号;目前的管理体制应被冲破,不能再自外于世界轨道了。加入WTO后,中国电影只能先死后生,死而复生。 

  著名电影评论家邵牧君说,中国电影是什么——观众认为是休闲,管理者认为是宣传工具,创作者则认为是艺术、是为个人树碑立传的东西。三辆车三股道,怎么走得到一起去?两三年内,中国电影人要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老百姓忘了看电影。一旦这种休闲习惯没有了,中国电影就死了。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