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影视产业再掀资本重组高潮,发达国家捷足先登,纷纷对影视产业进行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面临西方影视业的强烈冲击。为应对挑战,处于成长期的中国影视产业亟待进行重组。在此,笔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与业内人士商榷。
企业结构不合理阻碍产业发展
中国电影和电视的发展规律极其相似,伴随着产业发展的是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下的企业数量的增多。先看电影业的发展,当年最早建立的“长影”“北影”“上影”等几家大企业在步入辉煌的时候,我们没有着意把这几家企业做大做精,相反的是各省争先恐后地创建新的电影制片厂,分散的观众,分散的市场,其后果是产业集中度低,资源消耗严重,就连原来具有优势的企业也难再现辉煌。这也是当我们放开电影市场后,难以抵御好莱坞进口大片冲击的根本原因。
中国电视业发展之快是有目共睹的,目前已有3000多家电视台,平均每个电视台都办有两三套电视节目甚至更多,使用落后设备和淘汰的BVU设备的电视台多如牛毛。由于众多的电视台争投资、争广告,各省级电视台只能在低标准上勉强维持,缺乏足够的资金更新、改造设备和制作、购买精品节目。目前全国除中央电视台和北京、上海、广东等少数几个实力较强的省级台引进了部分数字化设备,其余大多数电视台还做不到这一步,这与当前国际电视产业的数字化趋势不相适应。分散投资使影视业技术升级缓慢,可用于发展影视业的资源得不到集中使用,与其把这些有限的资源均分给3000多家各类电视台和几十家电影厂多头并进,共甘落后,不如集中使用,形成规模,建立几个高技术水准的世界一流的电视台和具有相当规模的电影厂。
影视主体远离市场化亟待改变
长期以来,我们将计划经济视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计划配置方式是资源配置的惟一方式,计划经济作为一种体制资源积淀下来,成为政府管理部门及经济活动主体的固有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影视业内绝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计划体制下获取资源方式更是根深蒂固。从发达国家影视产业资本重组的实践看,实现产业扩张,既有来自企业的发展热情,又有来自于政府的扶持。西方政府对影视业内的企业完全按市场化运作与管理,一方面企业为竞争需要不断扩大规模,争夺市场份额,这就有了资本重组的动力;另一方面政府为特定产业的发展制定法规、实施减免税等措施以激起企业扩张的热情,如美国政府于1996年2月颁布了《1996年电信法》,作为规范美国通信和广播电视媒体事业的基本法,它标志着美国广播电视业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转变。
在中国现行体制下,由于企业主体市场化程度低,因而缺乏进行产业扩张的动力。似乎产业只有被政府看中才能形成和发展,产业的扩张程度与政府的重视程度成正比。所以,政府采取行政的手段,对影视业进行资本重组,也许更为可行。但从长期发展看,影视业能否真正发展起来,实质上取决于影视企业能否转化为合格的市场主体。
未打破的行政封闭是重组的障碍
加快影视业资本重组,需改革现行管理体制。中国影视业具有明显的政府特征,“条”“块”分割,以“块”为主,抑制了产业功能的整体作用,难以通过市场方式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单一的投资渠道,导致媒体系统内外能量交换的失衡和补偿机制的萎缩,形成了交易失衡与市场需求不足并存的局面。这说明,中国影视产业落后的组织结构,已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产业的发展。落后的产业组织直接形成了产业发展的障碍。所以,重组与改制必须同步,通过重组不仅仅扩大企业规模,根本上是把企业变成市场经济的主体。中国影视业重组滞后,已制约产业发展。中国影视业的体制创新不是对原有体制的一般调整,更不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管理体制的大突破,是应对国际传媒战略重组的现实选择。只有加快重组,才能释放出巨大的潜能。现在报业、出版业等都在结合各自实际进行体制改革,影视业不应脚跟不前。影视业的战略重组应放眼于本来,放眼于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后的新一轮发展,在改革创新中把现有的“蛋糕”做大,把产业做精。
产业化水平低社会资源难以进入
资本重组是影视业资本积累的最好途径。解决产业资本积累低,要从根本上抓起,大到提高产业集中度,资金集中使用,抓重点项目,小到具体项目运作规范化等。资本积累的过程其实质是产业化的过程。资本不断积聚,才能加快企业发展,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从产业化发展历程看就是优胜劣汰的过程。通过资本积累与积聚,产业内就能形成几个大企业集团做龙头,领导这个产业向前发展,而产业化就是产业资本重组、调整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