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与影视融合已不是新鲜事,影视界向来有向出版寻求好剧本的习惯。但现在二者融合更加复杂,多是由资本驱动的产业层面的融合。出版业将影视作为产业链的一环主动进军,而不再满足仅仅只是影视剧本的生产后院。但出版业的产业规模和市场化均不及影视产业,如何与影视甜蜜拥抱,共度美好时光?
影视成为近年文化产业的热门话题。《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4)》透露,2013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实际收入3242.77亿元,同比增长15.67%;全年电影票房收入217.69亿元,同比增长27.51%。信心、关注与资金,纷纷聚焦于此。而一系列文化税收优惠政策的发布,更让人们对影视市场青睐有加。
据相关数据披露,截至11月5日,2014年A股市场共发生50起电影与娱乐行业并购案,涉及总价值约224.57亿元,其中跨界逾半。BAT三家互联网巨头高调进军影视业更是让舆论沸沸扬扬。
出版集团谨慎腾挪
影视业的天然近邻出版业也不甘寂寞。国内10家上市出版集团中,除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外,均涉足影视业务,但介入方式不尽相同,有的收购或组建影视公司,有的投资及售卖影视改编版权,有的开发影视同期书等等。从目前在影视方面较活跃的出版集团来看,仅凤凰传媒旗下的凤凰传奇影业与新华文轩旗下的华影文轩较成规模,投资额过亿元,运营较为成熟。如新华文轩通过两次资本注入,已经100%控股了华影文轩,后者正在IPO排队准备大展手脚。但大多集团在影视方面的经验较少、能力较弱、投资也较稳健,在实际行动中仍然保持谨慎的态度。
即使藉出品《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而火热的华影文轩,其IPO招股书显示,尽管投入巨大,2013年仍亏损924万元。从凤凰出版传媒的半年报来看,影视投资收入为620万元左右,同比下降89.23%,可能与多部投资影片未计入上半年收益有关。长江传媒曾于2010年拍摄广受好评的《万历首辅张居正》,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周百义表示“回本应该没问题”。
长江目前已成立影视公司,并在未来的经营计划里提出“探索并购或参股优质影视资源和网络视频”,但记者并未打听到其在影视制作方面的相应动作。
时代出版大投入拍摄的电影《甲午大海战》斩获“五个一工程奖”,2014年年初也成立自己的影视公司从事影视作品策划和拍摄。
据安徽出版集团影视中心主任刘正功透露,中心成立3年来,除了上述电影,仅投拍了3部电视剧,以获得固定收益为主,并不承担风险。
目前出版集团直接进入影视市场的并不多,已经落地的影视剧主要还是与专业影视制作公司合作完成,正如刘正功所说:“更多是为了了解这个市场的规律和模式”。各大出版集团目前也少有利用自身内容资源进行多次开发。时代出版在2014年初提出了“立体出版”的概念,实际进展与成效还需观察。从目前态势来看,上市书企丰富的资本手段让其有了跨入影视领域的资本,但从年报信息看,收益并不乐观。
通过版权经营进军影视
影视业越来越意识到优秀内容的重要性,纷纷选取优秀作品进行改编,而出版业也越来越主动地向影视靠拢,囤积、售卖影视改编权或者将热点电影改编为图书,如《纸牌屋》、《冰与火之歌》及《爸爸去哪儿了》等影视改编作品都进入了畅销榜单。
业内人士认为,内容资源是出版企业的优势,现在影视市场不缺人、不缺钱,但是缺好内容、好剧本,出版企业巨大的内容资源是任何一个影视企业都无法比拟的,这也不难理解出版企业缘何稳步通过版权经营将触角伸进影视业。时代出版在2014年年初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就与一批重量级作家和编剧直接签订影视图书版权,还与安徽大学联合成立“影视文学创作中心”,征集剧本故事。
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算是其中的佼佼者,比如《小时代》、《手机》、《雍正皇帝》,不仅通过售卖影视改编权获利,同名影视剧推出后又都大幅度拉动了图书销售。据了解,《致青春》电影上市后,2013年图书销量累计达到200万册,追平过去五六年的总销量,仅4月26日上映后一个月,就销售了100万册。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影视同期书都会销售火爆。白马时光图书总经理李国靖认为,仅有《步步惊心》、《甄嬛传》这种具有某类引领作用的“现象级”作品才能带来较明显的收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