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试图用简洁清晰的文字,全面介绍最优秀和有代表性的平成日本电影,致力解答影片“说什么”、“怎样说”和“好在哪里”这些基本及有意义的问题。行文上知性的评述多于感性的遐想,通过多方面的探索,力求客观地传达平成影片的精神和面貌。
在 DVD 流行的时代,观赏优秀外国电影的机会比以前大有增加。本书评介了日本平成年代初期(1989年至2006年)的135 部影片,包括 84 部《电影旬报》的年度十大电影,有16部更是每年的最佳影片。除注明各片在日本首映的年月日外,也附上英文片名、原作/原案、编剧、导演、主演、摄影、美术、音乐及十大电影荣誉等数据。原作指所本作品的作者,原案是想出原来主意的人。星标提供了简明的观赏指引。 三星是“可以一看”,四星是“值得一看”,五星是“不容错过”。白星代表半颗黑星的价值,在三星或四星的基础上添加分数。评介体例效法英国以前《电影月报》(Monthly Film Bulletin)和现在《视与声》月刊(Sight and Sound)的影评传统,先将影片的故事交代清楚。唯一的差别是在涉及悬疑性的情节时,会间或予以保密。
本书的第一辑“历史篇”交代平成电影的创作背景和影片在香港的放映概况。第二辑“人物篇”选出十位焦点导演和十名优秀演员,共介绍44部影片。第三辑“作品篇”将91部电影以类型分列于十组加以评介。第四辑“资料篇”网罗了重要的相关资料。135 部影片所涉及的导演有70位。只有一部影片为代表的有33位,两部片的有18位,三部片的有12位,四部片的则有5位:今村昌平、山田洋次、盐田明彦、松冈锭司和是枝裕和。有五部作品被评介的是崔洋一和市川准两人。
如果以作品入选《电影旬报》年度十大电影的多寡和名次(首名10分,次名9分……第十名1分)来衡量平成导演的表现,从1989年到2006年的18年间,成绩最好的前30位导演顺序如前页表格所示。
由于动画片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所以排名第8的宫崎骏的作品未被介绍,但上列的其他29位导演的名作,书中都有评介。在平成年代,创作好电影的导演为数不少,除去应该另有专书讨论的动画片导演、纪录片导演、恐怖片导演和女导演外,算来至少有下列39位:
石井辉男(1924-2005)、森崎东(1927- )、五社英雄(1929-1992)、吉田喜重(1933- )、若松孝二(1936-2012)、和田诚(1936- )、实相寺昭雄(1937-2006)、柳町光男(1945- )、荒户源次郎(1946- )、高桥伴明(1947- )、根岸吉太郎(1950- )、高岭刚(1948- )、大森一树(1952- )、渡边文雄(1953- )、小林政广(1954- )、金子修介(1955- )、泷田洋二郎(1955- )、渡边孝好(1955- )、堤幸彦(1955- )、山本政志(1956- )、长崎俊一(1956- )、石井聪亘(1957- )、林海象(1957- )、天愿大介(1959- )、井坂聪(1960- )、诹访敦彦(1960- )、中江裕司(1960- )、濑濑敬久(1960- )、利重刚(1962- )、小松隆志(1962- )、筱崎诚(1963- )、山崎贵(1964- )、石井克人(1966- )、古厩智之(1968- )、奥原浩志(1968- )、北村龙平(1969- )、丰田利晃(1969- )、内田贤治(1972- )、山下敦弘(1976- )。 由于观赏机会的限制、影片的话题性和吸引力、选材的方便与取舍,以及其他的特别原因,书中所介绍的影片,不一定是个人心目中那位导演的最佳代表作。其实平成年代的日本导演,值得写专书研究的起码有十多位,例如北野武、阪本顺治、市川准、周防正行、是枝裕和、岩井俊二、冢本晋也、黑泽清、三池崇史与青山真治等皆是。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作为平成电影的基本参考。
本书第二及第三辑的内容,基于2002年秋到2007年春我在《DVD导刊》上发表的70余篇专栏文字。没有该刊主编徐鸢当年的约稿,本书恐怕不会出现,谨借此次成书的机会,衷心向素未谋面但热爱电影的徐鸢先生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