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全球化背景下之“发展”的深刻反思——《失窃的收成》导读

    在对于世界上现有的各种体制的批判中,席瓦的矛头既指向作为其主要批判对象的父权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时,也认为社会主义体制(主要基于对东欧前社会主义阵营的分析)在最基本的前提上存在问题,与其所提倡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点不符。最后,在批判之余,她也阐明了自己对于一种理想的前景——她称之为“生存的观点”——的看法。她认为对于目前世界范围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不能依赖来自南方或北方的统治精英们,而只能依靠为生存而斗争的基层运动。那些参与这些运动的男人和女人们坚定而且激进地拒斥在工业化的国家中流行的资本主义父权制发展模式,而且要求建立一种非掠夺性的、非殖民的、非父权制的、尊重自然而不是摧毁自然的社会。对于所有的人,包括最贫困的人,都不必然需要向工业增长体制的归并和这种体制的延续,相反,这种生存的观点,才是生存下来的惟一保证。
    在席瓦的著作中,全球化一直是一个被充分反思和批判的重要概念。她是由从事当地的环境保护开始逐渐认识到全球化的危害的。相应地,她一直致力于立足印度的实践,在全球的层面上,多角度、全方位地探讨双方的关联,并将这种研究逐步扩大到民主与专制、和平与暴力等诸多方面。可以说,她对全球化的认识越深刻,对它的危害也就看得越清楚。因此,在她几乎所有的著述中,对全球化的研究和批判都是一以贯之的重要主题。她用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了全球化对民主政治、生态环境、传统文化、人民生计等的破坏,指出全球化只是正在扩展至整个地球各个领域的“新殖民主义化 ”过程。“它并非关乎自由市场,它在尽其军事、政策和一切可能来保卫跨国公司的利益。”一些国际组织本身,如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成为全球化的工具。他们利用资本和自己制订的游戏规则如“ 知识产权”开始了新一轮的“圈地运动”,只不过他们圈的已不仅仅是土地,而是包括基因、生物多样性、水等一切可资利用(对大多数民众来讲也是生存所必需的)的资源,以谋求利润最大化。而这正是目前一切生态危机、政治危机、经济危机乃至恐怖主义的根源。也正因为有如此的认识,她也才会在美国“911”之后,对该事件进行很有影响的分析。
    在席瓦看来,人们无法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以及“进步”对于自然界的退化负有责任。作为生态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她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科学和技术并非中性的。 基于这样的思考,席瓦认为全球化并不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第三世界恰恰正是全球化的最大受害者。因而,她把对全球化的批判转化为行动,发动领导了印度农民民主运动,向世行等组织施加压力,并协调了印度和WTO关于知识产权、农业等方面事宜的谈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席瓦的著作中,与全球化问题密切相关的所谓“发展”观,也是被深刻反思的重要概念。对于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发展问题,席瓦的观点是,在不发达国家中盛行的“赶超”的发展策略,实际上是一种神话。因为这种发展策略是以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为标准,而要追上这种标准,就不得不走与那些发达国家同样的工业化、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的道路。但以往发达国家的高生活标准是建立在一种南北殖民关系的基础上的,对于发展中国家,要想以这种策略来发展,也是不现实的:首先,追赶永远没有完结,你追一步,人家已经又向前发展了;其次,要想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过上比如说美国人那种耗费资源的生活,依靠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是不可能的。再者,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以对环境的破坏和生活质量的下降为代价的。席瓦这种对于“赶超”式发展的问题的认识,确实很值得我们借鉴,并促动我们对关于“发展”的通常理解进行深刻的反思。
    简要地讲,席瓦的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的一些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可以大致总结如下,即:
    1.倡导多元的生态文化,以取代“全盘西化”及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导的单一基因文化;
    2.重新解释人与人、人与其他生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看成是一种生态存在,重视并致力于保护生态系统,强调万物之间的和谐,以达到可持续发展;
    3.积极提倡关爱、关怀和公正的伦理价值,以相互依赖模式取代以往的等级制关系模式,反对各种形式的歧视,尤其要提倡社会公正。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