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饮食为线索,穿越饮食内容将笔触延伸到思想文化层面。三联书店年初推出的《巴黎:一席浮动的豪宴》,就是一本以食谱为切入点的文化史,书中描述了20世纪初美国文化人在巴黎的自我流放生涯。今天当“波希米亚”成为时尚并且其含义被不断物质化的时候,读者或许会发现,这本书中正暗含了“波希米亚”的源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好吃》和《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也是借饮食谈思想文化,《好吃》的作者车前子以“舌尖上的典籍”、“传说中的鲜美”、“点心之笔”、“仪式里的诗意”、“怀旧的文化”这五章分别描绘了饮食口味随时代改变、南北各类经典美食、年节时的美食仪式以及将美食写成文字的快乐。在充满诗意的语言背后,不难看出作者对于饮食的文化、哲学思考。《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则出自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笔下,书中探讨了世界范围内的人类饮食心理,从“好想还是好吃”、“肉食渴望”、“嗜乳者与厌乳者”写到人如何可以吃得更好,是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来求解人类社会的饮食文化之谜。
意趣盎然的另类饮食文字。说这类图书另类,是因为它并不属于饮食文化图书中单纯的实用性或文化性范畴,作者的经历在个人化之外还多了一些传奇意味,如美国名厨安东尼·伯尔顿风靡世界的两部作品——《厨室机密:烹饪深处的探险》、《厨师之旅:寻觅世上最完美的饮食》(三联书店),并不是文化人谈饮食的风格,而是活灵活现地记录了他近乎疯狂的职业体验,读者更多看到的是一个独特的亚文化群体的独特生活,书中不再文质彬彬畅谈食物美味,转而叙述一种美式的享乐主义。内地专栏作家沈宏非的《写食主义》和《食相报告》(四川人民出版社)则完全是另一种面貌,看这两本书的标题,作者的调侃、机智即可一览无余。书中谈吃之余,夹杂了大量的时尚生活信息,文学、音乐、电影、网络、体育、旅游等等都有涉猎,非常符合当代年轻读者的阅读口味,市场反响上佳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饮食文化类图书在图书市场上之所以有着比较长的生命力,与读者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关系密切。三联书店副总经理汪稼明说:“这种图书在饮食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文化含量,这样就远比那些食谱要更深刻,所以读者会更加感兴趣。另外,随着生活水平、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总体素质在提高,生活越来越精致了,吃不仅仅是吃,还要有文化,这也使此类图书备受欢迎。这类书,文化人喜欢看,准文化人也喜欢看。”此类图书大行其道,也与人们的怀旧情结和整个社会对饮食文化的多元化关注有关,《老饕漫笔》的作者赵珩认为:“整个社会对饮食文化越来越关注,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能够容纳多元的文化视角的。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品位有一种追求,怀旧情结相当普遍,而不少饮食文化类图书都有浓厚的怀旧味儿。”有趣的是,这些饮食文化类图书的作者当中,除了安东尼·伯尔顿是厨师出身,其他大多不是专门从事饮食行业的,这样就保证了此类图书的写作视角与普通读者相一致,避免了文字内容与阅读感受之间的距离过大。此外,前面提到的这些饮食文化类图书在文字内容独特、丰富的同时,许多都有着良好的“卖相”,装帧设计力求轻松雅致,书中的图片与文字比较协调,印刷用纸也相当讲究,这使得此类图书不仅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审美享受,还具有一定的保存价值。
饮食文化类图书虽然从未在图书市场上“大红大紫”,却因其独有的文化视角和文字魅力而保持着长销和慢热的状态。据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即将在5月引进推出台湾美食家、杂文家唐鲁孙的《天下味》、《中国吃》、《酸甜苦辣咸》、《大杂烩》、《什锦拼盘》等饮食文化作品系列,该系列尚未面世已经引起众多文化学者的关注,相信届时内地的读者可以在书中再次大饱“口腹之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