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图书出版一瞥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中国饮食的历史几乎与中国的文明史一样长,在充饥果腹之外,人们赋予了饮食更多的文化意味,即今天每每被提及的所谓“食文化”。从古到今,文人雅士吟诵饮食的辞章浩如烟海,古有李渔《闲情偶寄》、袁枚《随园食单》,近代有梁实秋《雅舍谈吃》、周作人《知堂谈吃》,这两年有赵珩《老饕漫笔》、沈宏非《写食主义》……这些文字构成了永不散席的饮食文化阅读盛宴。 

    当“素质教育”、“财商”、“励志”、“名人传记”等出版风潮一一掠过日见浮躁的图书市场并渐行渐远,有一类书,或许从未有过动辄十万、百万的销量,却始终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就是饮食文化类图书。不同于以往的饮食指南和烹饪食谱只注重实用性和信息量,这些饮食文化类图书大多以饮食为写作的缘起,进而用文化俘获读者的心,在杯盘碗盏、觥筹交错之外,历史、人物、情感、地域无所不包,使读者在阅读饮食文字的同时领略到作者广博的文化视角以及独特的心理体验。 

    纵观近年来图书市场上的饮食文化类图书,大致有如下几种: 

    古代或近现代深谙饮食之道的文化大家关于饮食的经典之作。像《茶经》(中国工人出版社),包括唐代陆羽所撰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加上清代陆廷灿的《续茶经》,从茶叶的来源、泡茶的器具、茶叶的种类等方面介绍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江苏古籍出版社)虽然是一本介绍江浙饮食烹饪方法的食谱,却因为作者诗文并举的文化素养以及优美易懂的文字而成为至今长销不衰的宝贵饮食文化遗产。文化名家梁实秋的《雅舍谈吃》(文化艺术出版社)在他的散文作品中别具一格,谈及饮食引经据典,轻松幽默,屡次被收入他的各类文集选本,单行本也多次出版。刚刚面世的《文人饮食谈》(三联书店)由老出版家范用编选,收入林语堂、俞平伯等大家的饮食文章,可谓美味与美文并重,饮食和文化兼收。这类图书的内容因为经历了时间的淘洗和读者的考验,已经深入人心。 

    将饮食文化和历史沧桑、地域风物、人物事件共冶一炉。以写文学、历史与美食见长的台湾专栏作家周芬娜的《品味传奇——名人与美食的前世今生》(三联书店),就很巧妙地在美食之外缀上了名人的标签:白先勇与桂林米粉的情缘、朱自清与扬州小吃的关系、张爱玲钟爱海派西菜的理由、江南名家的美食情缘……四川老报人、有“饮食菩萨”之称的车辐在他的《川菜杂谈》(三联书店)中,专门设有“文化人与川菜”一辑,收有张学良、张大千、李吉力人、沈醉等人的饮食掌故,读来妙趣横生。《食的故事》(朱振藩著,岳麓书社)中,一道宫保鸡丁会牵引出丁莹桢拔除恶太监安得海的故事,一碗咸肉粥竟然牵涉到南宋陆秀夫护送小皇帝逃难的历史!除了菜色的趣味,人物、故事、再加上历史背景的串连,让饮食变得更有韵味。《吃在中国之南方饮食掌故》、《吃在中国之北方饮食掌故》(百花文艺出版社)两本书则干脆直奔主题,以省份划分地域,专门收入众多饮食轶事,不仅说故事,更对若干名吃的来源甚至首创者进行考证,充分显示了我国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在这些书中,关于饮食的内容只是载体,作者真正的用意是透过饮食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因此很受文化素养较高的读者的青睐。 

    充满怀旧情结的个人化饮食体验,蕴含着浓厚的地域意味和丰富的人生经历。文化学者徐城北对饮食相当有研究,他的《京城杂吃》(人民文学出版社)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京味儿文化的偏爱,透过饮食折射出北京的沧桑变迁。《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三联书店)是近来影响颇大的饮食文化图书,作者赵珩自称是个馋人,自谓“老饕”,书中所写的饮食涉猎甚广,从中可以窥见作者的人生阅历之丰富。《肚大能容:中国饮食文化散记》、《中国吃的故事》(百花文艺出版社)是两本来自台湾的饮食文化佳作,逯耀东和唐鲁孙两位作者对于中华饮食文化的认同不乏相通之处,前者是台湾大学的历史学者,文章颇得明清小品的神韵,文笔细腻飘逸,后者是清末贵族后裔,特殊的家世背景使得他的文章有别于大多数作者,《中国吃的故事》开篇就是“皇家饮膳”,接着“满汉全席”、“几大菜系”一路写下来,短短的文章中凝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叙述华人海外饮食体验的《吃到天涯》(世界知识出版社)是一本视角独特的书,该书诚如作者所言:这是一本世界各地的中国人关于吃在世界各地的书。日本的清酒,香港的私房菜,德国的餐桌布置……从夏威夷吃到意大利,从法兰西吃到墨西哥……吃的知识、吃的历史、吃的文化、吃的心理通过“假洋鬼子”们的故事娓娓道出。此外,《吃的自由》(符中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吃遍天下——神州美食地图》(赵继康著,山东画报出版社)、《左烧烤右煨汤》(古清生著,作家出版社)等等都是极具个人化色彩的饮食文化图书。这些图书因为个人化,所以具有更强的可读性,读者在翻阅的时候仿佛置身于书中的饕餮氛围当中。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