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05年12月20日,“孔夫子旧书网”拥有1249家旧书店,图书存有量多达149.6万册。胡愚说,这一数量非常大,目前上海书城的图书存有量也仅为20万册左右。“文庙旧书市场不如以前兴旺,也与货源有关。”胡愚说,古月书店这样的民营旧书店和网络书店近几年兴起后,势必会对文庙旧书市场产生冲击,导致其货源减少。
作为文庙旧书市场的老摊主,自号“得月楼书斋主”的吴光明惋惜文庙的状况大不如前。他向记者出示了一张文庙管理处的公告:“对凡购买2006年第一季度长摊位的旧书经营者送一个交易日作答谢回报。”对此,他的解读是“情况不好了,所以要用这种手段留住摊位”。
文庙管理处副处长胡育清也向记者承认,文庙的总体情况“确实比以前差一点”。他说,现在每个交易日的人流量在三四千人,而以往人数最多时可达七八千人。“消费者的数目与摊位数成正比。公告的内容,一是为了庆祝文庙旧书市场建立20周年,其次是为了不让摊位萎缩。20年的品牌不易,要把文庙旧书市场继续做下去。”但他也很无奈地表示,目前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特价书、盗版书与暴利的夹击 在文庙设摊的老摊主中,很多是文史爱好者,当年住房狭小,迫不得已挑出一些书出售,后来转入旧书行业。如今的文庙旧书市场,他们的身影已经显得越来越孤单。12月18日,记者在文庙大成殿广场大略一数,在广场中央某一排的23个摊位中,约有6到7家大量出售品相很新的“旧书”。记者随手拿起一本巴金的《随想录》一翻,封面太过鲜亮的蓝色和页面深浅不一的灰色,都显出它与作家出版社最近出版的《随想录》在色泽和质地上有点不一样。一位在文庙出售过期杂志的摊主叹息着说:“这里是盗版者的乐园。”
记者就文庙旧书市场出现大量新书一事询问了文庙管理处副处长胡育清。他对记者说,12月18日他不在现场,对这一情况“不很清楚”。同时,他解释说,文庙旧书市所定义的旧书是指出版一年以上的图书,成批出售的新书,很可能是从旁边的“文庙书刊批发市场”流过来的滞销书。
尽管学者徐雁认为,新书滞销变成特价书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很多旧书从业者仍在特价书面前如临大敌。“对我们冲击最大的就是特价书和盗版书。”新文化服务社一名70多岁的老店员告诉记者。
“旧书本来以价格便宜取胜。特价书出现后,旧书就显得不那么便宜了。”古月书店所在的复旦大学区,约有庆余书店、开明书社等三四家特价书店,校内还不定期举行书展,书展中百分之七八十是特价书。处在特价书的“包围”中,胡愚对特价书的影响感同身受:“特价书把买书人的心态磨坏了。”
接受记者采访时,胡愚正在网上订购书籍,其中不乏一些质量不错的特价书。他说,像《我们仨》这样的书,他能拿到2折甚至1.8折、1.9折,因此古月也适当地挑选一些品质好的特价书出售。
“旧书的营业额不高,去掉房租等成本后,一定要有比较高的利润空间,旧书店才能生存下去。”胡愚说,他遇到过毕业了也想开旧书店的同学,他奉劝他们去开特价书店,“特价书店门槛低,风险小,卖不掉可以退掉。卖旧书风险大,卖不掉只能进回收站。”“生存不难,但发展很难。”胡愚说,古月书店目前拥有1万多册的存书量,可能是上海最大的民营旧书店,但他每个月的利润仅六七千元。而徐雁在经过三年多的调查后也发现,“旧书店的赢利空间不大,总体来说比较边缘化,处境很艰难。”
位于福州路424号的上海图书城四楼,云集了近20家旧书摊,不少是从文庙摔打滚爬出来的“行家”。但这里门庭冷落,终日少见顾客。5号书摊的荀道勇对记者说,这里的状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上海旧书市场萧条的现状:“读书人无法承受真正有价值的旧书的价格。爱书的人没钱,有钱的人不太会投资旧书,一般投资艺术品市场。”
线装书市场风景独好 与普通旧书市场不景气相反,近两年,线装书价格在拍卖市场节节攀升。今年10月底在上海举行的首届古旧书会,拍卖成交量为100万元,而汇集全国50多家古旧书店的传统古旧书交易额仅为10万元。“近几年,古籍善本升值很快。康熙版的书,原来只要二三百元,目前已升值到几千元。几乎一年就会翻一番。”殷小定以上海图书公司下属的几个单位为例说,以出售线装书和字画为主的博古斋每年的销售额为2000万元上下,其中400万到500万元为字画收入,处于赢利状态。三家上海旧书店和上海图书城四楼的旧书市场,一年的营业额在50万元上下,去掉成本后,“仅要求不亏”。新文化服务社二楼的“九华堂书斋”专门出售线装书和老期刊等,也是靠出售这些书“养”着一楼的普通旧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