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书业热点解读

  虽然四面楚歌举步维艰,传统出版业依然有人在坚守、在为之努力。坚守和努力的动力首先来自对纸书质感的留恋;其次来自对出版家精神的膜拜。

  舌尖上的中国

  2012年上半年,央视一部关于饮食的电视纪录片突然大火,《舌尖上的中国》勾起了无数漂泊在外的中国人思乡情绪。中国人的胃最知道家乡在哪儿,这部电视片看似平静实则情的图文配合,很好地调动了积郁在胃部的乡愁,舌尖的风头,一时无两。

  纪录片火了,出版界也兴奋莫名,数十家出版社及其背后的合作书商们纷纷约谈央视纪录片频道,希望拿下这部纪录片的出版权。2011年10月乔布斯去世以及《乔布斯传》出版之后的大半年时间里,书店里再难找出第二部超级畅销书的影子,出版界亟需一部新的超级畅销书来提振士气。

  最终,光明日报出版社因为拥有与央视非同般的合作关系,拿下了这部注定要成为超级畅销书的电视书。时至今日,该书在全国各大图书排行榜上已经连续上榜,后续产品已经出到“舌尖5”,该系列图书的总销量已经超过百万册。

  从市场表现可以看出,在纸质图书已经尽显疲态的2012年,超级畅销书更像是提振书业市场激情的那颗蓝色小药丸。“乔布斯去世”不常有,也只能算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出版奇迹。如何确保每隔一个不太久的时间段,即有一部超级畅销书闪亮登场?这是一个问题。

  换房和倒掉

  2012年有两间名气超过面积的传统民营书店的换地儿引人关注,一间是独立学者和学术聚集地,清华南门外的万圣书园,从原址搬到不远处;另一间是小资和文青约会接头场所,地处蓝色港湾的单向街,也从原地儿挪到了不远的另一地。

  换房的这一拨还算幸运,倒掉的民营书店其实更多,读书人的事,只有在北京才算是个事;在其他二三线城市,倒掉个把街边书店,跟城管掀翻个地摊一样难以引人注目。

  书店的潦倒和关张,并不是今年才有的末世景象,那些坚持不换房也不倒掉的书店,渐渐地也都转行做起了咖啡和茶馆生意,书的营生反倒成了副业。这也符合读书与休闲的天然关系,无事才读书,本就应该成为读书的一种常态。,那是前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心态。

  对于街边书店的迅速减少,许多人视之为文化的衰落和读书种子的消亡。开始,地方和全国两会上,均有代表、委员向政府提建议:要拿出优惠政策和补贴,扶持和拯救这些入不敷出的实体书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官员公开表态:已经看到书店的困境和代表委员们的建议,正在制订相关政策,拉实体书店一把。

  网购和打折

  实体书店之所以落到当下这种入不敷出生不如死的地步,除电子出版在之外,网上书店也在。当当、京东、亚马逊,三大网上书店打折促销的力度一个比一个大,一次比一次狠。

  11月11日是中国网友生造出来的一个光棍节,这一天,各大网购平台疯狂打折降价促销,连带着三大网上书店也加入这一降价狂潮,折上折,降中降,三下五除二,新书的出货折扣,已经低过了进货折扣。有上海一家小书店的小老板,一次性网购5万元的书,备足了接下来的货,他的账算得清楚:网购回来的新书折扣,已经低过了出版社发行部的发货折扣。

  网店过低的出货折扣,直接改变了读者的购书习惯,实体书店成了网店书品的义务展示厅,许多人到书店里逛一圈,发现心仪的书,手机镜头扫过,即刻网上下单,价格便宜一小半,新书半天到身边。

  有出版社不满网店对自己产品的过度促销,拒绝向网店发货,抵制一番之后发现,实体书店的发货量没有上升,来自网店的损失一天比一天大。权衡再三,只能认栽,继续接受网店的价格打压,毫无议价能力。此前还发生过多家少儿社联合抵制当当网低折扣销售少儿书的事,这类产品向渠道叫板的事,似乎不再发生。

  馆配与招标

  传统图书市场的一片沮丧和叹息之中,馆配和招标市场欢声和笑语尚闻。经济发展,财税增入,各级政府手中握有大量现钱,于指缝中溜出若干小费,一供各地各级图书馆现金采购图书,此为馆配;二供各地中小学校现金招标购买学生课外辅助读物,此为招标。

  行外人并不了解馆配的含义,看上去很神秘。去年上海书展期间,主办方邀请易中天教授为馆配专场活动站台,易教授抬头看看大红横幅:“馆配?这是一个在体育馆里举办的室内相亲活动吗?”馆配的要义是现金交易,一旦馆方确定购买,出版商即能有现金收益,一般不会拖欠货款,更不会形成退货。统计数字显示,2012年覆盖全国公共图书馆的馆配市场,在去年50亿元的基础上略有增长。虽然全国的出版机构都盯着这块规模不大的蛋糕,但真正能吃到肉的并不很多,馆配的有限利润,大多归入专门馆配代理商的账户。

  之所以代理商独大,源于馆配市场的完全买方市场格局。图书馆手持现金,自主选择图书种类。出版商投其所好,尽最大努力做好服务,把买家惯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现在的行业标准:图书馆只负责采购,接下来的分类、编码、贴签、录入等所有图书再加工环节?全部由供货方承担。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