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目前看上去人气并不太旺,商铺的生意也常随季节而定,经营状况并不稳定。因此,甄选文化产业进行商铺投资,使自己的经营风格与整体氛围相符,用自己的经营特点吸引客户,才是成就百年旺铺的根本保障。
一个多世纪来,上海走过了从开埠时期的沙船渔村到上世纪30年代的十里洋场,直至形成今日东方大都市的沧桑历程,多伦路及其周边地区从一个侧面集中地展示了这个历程印迹和文化缩影,真可谓“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其间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巨匠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的文学活动,铸就了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的文学地位,而名闻遐迩的公啡咖啡馆(遗址)、鸿德堂,风格各异的孔(祥熙)公馆、白(崇禧)公馆、汤(恩伯)公馆更使多伦路成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积淀成今天多伦路上浓厚的文化气息,使人流连忘返。 如今,这条见证近代中国命运变迁的著名城市街道,500多米长的街道两头矗立着颇具石库门风格的崭新银灰色牌楼,赫然刻着“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几个大字。这让人用最短的时间明白,多伦路已经彻底被改造成为一条贩卖着历史和文化的“生财之路”。
文化街人气不旺 在记者采访中的一个多小时里,整条多伦路上只有几十个人,其中一些看着像游人,三五成群地走着,一边走一边对周边的小店和建筑指指点点; 另有一些老客,颇有方向性地走进店里,熟练地和店主谈起价钱。 记者沿着多伦路一路走过来,路两边做生意的黄色棚子大都是关着的,少有几家卖水晶玛瑙首饰的还在张罗着生意,一位老板还探出头来,招呼着路上的零星散客。 一家砚台店的老板王先生对多伦路上林立的小棚棚还真是有点意见: “这些棚棚就知道做生意,把多伦路的档次压了下来。文化人做生意,是喜欢了才做,而商人是有钱赚才做,这是根本的区别。” 多伦路在开业之初,做了大量的拆迁工作,最初进驻多伦路的一些商家幸运地买到了铺面,最低的只有4000多元/平方米,而现在,这里的底层商铺按市价至少价值20000元/平方米,这让最初买到商铺的老板们乐到笑不动。 看着笃定的买房人,租房的就没有这么潇洒了。一些租房的店主表示,原本他们的设想是主要做旅游团队生意的,但现在的团队游客非常少,因此时亏时赚,经营状况并不稳定。一位店主感叹道: “文人经商,就是书生气太足了,搞商业街,怎么能没有小吃?没有小吃,哪里会有人气,这里的‘吃’搞上去了,生意就有得做。” 其实,多伦路的开发者一直在关注旅游产业在这条路上的发展,开放10多家民间藏馆就是一个举措,但多伦路本身是一条马路,显然不适合出售门票,事实上路口的一个旅游售票亭便一直处于关门状态。在悲观者的眼中,多伦路根本就该是一条冷清的文化街,与衡山路不同的是,它的周边,没有像徐家汇、淮海路这样相应的顾客群体; 与上海老街相比,四川北路的旅游优势又没有豫园那么明显,它甚至没有雁荡路这样的休闲特色; 它周围的居民,不少是工薪阶层,消费能力有限,兴趣爱好也与高雅文化有一段距离,如此种种,使它重新回复沉寂。
租金依季节而定 由于多伦路上的店铺做的大都是回头客生意,记者无法从人流量上判断这些店铺生意的好坏,于是记者来到多伦路商业街的经营科了解情况。 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从改制之后,多伦路上的商铺都不能再出售产权了,目前这条路上仅有一间100平方米左右的面积较大的商铺可供租赁。不过当记者询问这间商铺的租赁价格时,这位工作人员表示:“蛮贵的哦,要六七千元一个月呢!”而当记者表示商铺价格可以接受的时候,他随即又脱口而出了一个数字——7500元/月,似乎这其中的弹性相当大。 更让记者惊讶的是这条商业街上一些流动摊位的租金弹性也相当大。 “现在固定的小亭子租金在1700元/月左右,流动的那种黄色的棚子租金为1200~1500元/月不等。” “那1200元和1500元租金的差价价值体现在哪里呢?这与棚子所在的地点有关么?”记者问道。 “不是,这是跟季节有关的,”工作人员的回答有些出乎记者的预料,“平时我们的租金是1200元/月,到了春节、五月、十月的时候,因为时逢假期,生意会比较好,这时候我们的租金也会提高300元; 但黄金假期一过,租金就又会回到1200元/月。这只限于短期租客,因为租棚子的绝大部分也是短期租客,他们不可能六七月份大热天的也在这样的棚子里呆着做生意啊。像一些早期的商铺租客,因为签了好几年的合同,虽然面积也比较大,但月租金基本上还是在3000多元,没有涨过,现在这个价格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