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丨《上海抗日战争史》:黎明前的斗争

  学委是“天亮运动”的主要领导力量。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学委部署各学校的党支部和党员,利用各种合法条件,逐步建立起全校的班级联谊会、自治会、学生团契等组织,充分发展进步力量。在此基础上,学委于1945年春恢复学协的活动,由杜淑贞负责,从几所大学和中学抽调一批力量组成学协临时执行委员会,分别联系各学校工作。在各校学员和积极分子带动下,圣约翰、沪江、南洋、启秀等学校先后成立了学协分会,各自在学校里开展迎接天亮的有关活动。一些教会学校的党员、积极分子则分别以各自学校团契的名义,参加上海基督教学生团体联合会的各项工作,积极开展学生团契的校际联络。学委还以进入社会的党员毕业生为骨干,成立和发展职业青年团体,团结和发动广大职业青年。学委决定进一步扩展交通大学毕业生组成的工余联谊社的活动,先后举办工业讲座、技术专科夜校等,听众达3000人次,工余社员也发展到250多人。1944年秋,一些教会大学毕业生参照工余联谊社的经验,分别成立教师、商业和工程3个团契,并于1945年7月合并成立了大学校友集谊会。在学委的领导下,校友集谊会通过茶会、讲座等活动,加强宣传教育,团结职业青年,共同迎接天亮的到来。[4]

  学委领导下的宣传工作不拘形式、有声有色,在胜利前夜的大上海产生了很大影响。根据学委的部署和指示,一些学校党支部发动学生成立天亮小组(有的称天亮战斗组或鸡鸣战斗组),写标语、印传单,秘密张贴到大街小巷的墙上、电线杆上。抗战胜利前夕,各组成员还按照各自条件组成各种专业队准备参加斗争,如文学院学生组成宣传队,化工、物理系学生成立爆破队、防爆队,医学院学生成立救护队,等等。有的学校学生以天亮小组成员为骨干,制作欢迎新四军进入上海的横幅,练唱欢迎新四军的歌曲,女学生绣制献给新四军的锦旗和红花。在发动政治宣传活动的同时,学委还针对群众生活困难、失学现象严重的现实,利用社会合法条件,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全市校际性救济失学义卖活动。学委通过上层社会关系,由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出面发起,联合《申报》新闻报》两报社共同举办了“救济失学义卖市场”,并向敌伪当局备案取得合法名义。1945年1月20日,《申报》和《新闻报》发布了四团体联合举办救济失学义卖市场、目标募捐1000万元(伪币)的消息,并发出呼吁:“为鼓励自助助人的精神,关于义卖市场的筹募货物、推销代价券及会场服务等事宜,拟请各大中学校同学自己参加,义务协助。”[5]按照学委统一部署,各大中学校党支部迅速行动起来,在前一阶段分散的助学活动基础上,进一步以“自助助人”为口号,发动同学积极参加义卖市场活动。圣约翰、沪江、大同、复旦、交通等大学和启秀、明德、南洋模范等男女中学共40所学校学生都行动起来,分别成立助学运动组织,建立劝募小分队,分头向工厂、商店等征募义卖物品,向家长,亲友推销义卖市场代价券,并自己动手制作服饰、鞋袜、玩具等义卖物品。2月15日至16日,救济失学义卖市场在八仙桥青年会大楼内举行,约有30个学校分别设摊,各种义卖物品琳琅满目,并有学生举办的音乐、话剧等演出及篆刻、书画等表演。两天的义卖市场吸引顾客10余万人次,参加工作的学生有1000多人,义卖共得款2600余万元,远远超过原定1000万元的目标。[6]救济失学义卖市场活动是抗战后期上海学生运动的一个转折点,这次活动不但使清寒学子得到有力支持鼓励,使广大学生受到良好教育锻炼,而且使学委系统发展了一批学生党员,团结了广大学生群众,为里应外合夺取胜利积聚了力量、制造了声势。

  在迎接“天亮”的日子里,上海党组织领导的两场斗争颇为引人注目,一是学委组织以寄发贺年卡展开宣传攻势的活动,二是工委领导的逃警报斗争。

  1944年冬,学委及工委决定利用圣诞节、元旦、春节之机,采用寄发贺年卡、贺年信的形式,开展一场强大的政治宣传攻势,向各界人士宣传时局和抗战即将胜利的形势。学委专门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由吴学谦联系、张征秉负责;工委则由陈公琪负责这一工作。他们以“新四军上海办事处”的名义,秘密刻印了近千份特的贺年卡。贺年卡分两种,一种是送给高级职员、工商界人士、地方绅士、社会名流、帮派头目等各界人士的,正面写着“恭贺新禧,并祝进步”8个红字,并印有“配合新四军,反攻大上海”“迎接新四军进驻上海”等标语,背面印着陈公琪撰写的抗日三字经:

  东洋人,顶混蛋,抢我土,谋我财。物价高,死勿关,黄糙米,一眼眼,黑市货,卖五万。幸亏得,苏美英,把德国,打下台,矮东洋,阎王催。新四军,四周在,救同胞,打上海。他领头,敲脑袋,我把那,后腿扳。里通外,做比赛,杀鬼子,大家来。从此后,上海滩,享太平,万万代。[7]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