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斗争 1943年至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也迎来了根本性转折。中国对日本转入局部反攻,给日伪以沉重打击。盟军为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势力,筹划和准备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一部,南下苏浙皖边开辟新区,淞沪地区抗日游击战争也取得新的发展。在黑暗中坚持斗争的上海人民,广泛开展“天亮运动”,打开了抗日斗争的新局面。这些都为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使上海最后从日伪统治下获得解放创造了条件。
在抗战胜利前夜的上海,身处沦陷区的民众都已经真实感受到了局势的转折,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也都日益发生积极的变化。人们通过各种渠道获悉反法西斯战爭不断取得胜利的消息,奔走相告、传播议论,“苏联红军打了大胜伏”,“意大利完了,德国也差不多啦”,“美国军队在太平洋反攻,日本鬼子吃了大败仗”,“新四军先头部队打到了上海郊区”,等等。[1]原来人们觉得“长期抗战,遥遥无期”,现在看到“胜利曙光,就在前头”;原来对共产党、新四军知之甚少,现在看到了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的力量。简而言之,广大人民群众中正在酝酿积聚着一个共同的想法和信心:“天快亮了。”
为迎接抗战胜利的到来,中国共产党对城市工作的方针和策略进行了重大调整。1944年6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城市工作指示》,要求各中央局、各区委“必须把城市工作与根据地工作作为自己同等重要的两大任务,而负起准备夺取所属一切大中小城市与交通要道的责任来”。[2]此后,中央围绕城市工作相继作出一系列指示和部署。这标志着在抗日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折的历史时刻,党的工作方针正在进行重大而深刻的转变。这一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就党的工作重心来说,从以农村根据地工作为主,转到城市工作与根据地工作并重;就城市工作的重点来说,从长期隐蔽积蓄力量,转到准备武装起义、里应外合占领城市。
华中局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在1944年7月召开的高干会议中专门进行讨论,研究部署了华中地区城市与交通要道工作。8月26日,华中局发出《关于沪、宁、杭、鄞四大城市与交通要道的指示》,指出四城市是“敌伪统治华中乃至统治全国敌后重要战略基地”,做好这四个城市及沪宁、沪杭铁路等交通要道工作,对将来“驱逐日寇出华中(乃至出中国)具有极端重大意义”;要求苏中、浙东、苏南、淮南4个区委选派干部到四城市交通要道地区开展工作,派遣武装部队到城市近郊及交通要道两侧开展游击战争;对各区委的工作范围作了分工,并明确“规定上海由上海党主要负责”。[3]1944年7月到9月,华中局城工部分批调派张祺、陆志仁、梅洛、张本、李琦涛、刘峰等中共上海党组织各系统的负责干部到根据地学习中央指示、提高思想认识。结合学习,城工部要求大家结合任务分工,认真研究、制定落实中央指示的计划和措施。与此同时,城工部对上海党组织各委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较大的充实和调整,以便从组织上保证各项任务的落实。这样,在国际国内局势和抗日战争形势发生根本性转折、党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策略作出重大调整的历史时刻,上海党组织在华中局城工部的领导下,及时在思想上、组织上作出了积极应对和调整,为完成党赋予的新任务、迎接抗战胜利到来准备了条件。
开展“天亮运动”,是华中局城工部向上海党组织明确的第一项重点工作。“天亮运动”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向各阶层人民群众及伪军伪警进行工作,大力宣传国际国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形势,鼓舞群众斗志,并把群众日益高涨的抗日爱国热情引到迎接抗战最后胜利的实际行动中去。
上海党组织围绕组织“天亮运动”,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是切实加强组织工作,从前一时期的以分散、个别活动为主,转向组织合法的团体,进一步把群众团结和组织起来,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是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并根据形势的发展适时调整宣传的形式和内容,确保宣传活动的成效。“天亮运动”的领导力量以学委、教委主,工委、职委、警察特支等系统也都以各种形式配合投入这一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