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抗日战争史》绪论(节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东方主战场,是中华民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以巨大的民族牺牲,取得了近代以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枢纽和改变国家命运的历史转折点。在这场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中,上海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持久而全面、曲折而艰险的抗战场景,绘制出一幅英勇悲壮的历史画卷,凸显了上海和上海抗战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特殊贡献和重要地位。

一、上海14年抗战的艰难曲折历程
  上海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至1945年9月9日日本在南京举行的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上签字投降为止的14年间,抗日战争前后经历了6年局部抗战和8年全民族抗战。正是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上海人民从各个领域,以各种方式,历经艰难曲折,始终与全国人民生死与共、团结战斗,履行着时代的使命,响应和配合全民族抗战的大局,为捍卫祖国的独立统一而战,为民族的解放和振兴而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爆发,标志着局部抗战初步形成和上海抗日运动的兴起。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共产党率先发表声明,号召群众武装起来,抵抗日本的侵略。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迅速沦陷。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上海各界迅速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斗争。上海富有战斗力的工人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爱国民众,纷起参与抗日救亡斗争,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开辟抗日舆论阵地、组建抗日义勇武装、捐献财物器材支援前线作战,一时间汇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斗争。第 19 路军和第5 军顺应民族大义和人民愿望,进军上海,给了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其影响遍及全国,成为局部抗战初期最重大的抗日之役。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上海民众和爱国军队掀起的波澜壮阔的巨大抗日潮流,与全国各地的救亡斗争相互呼应、密切配合,发展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强大中心,反映了上海抗日军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打败侵略者的英勇气概,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一次伟大升华。

  1932年5月《淞沪停战协定》签订至1935 年华北事变前夕,中国局部抗战在曲折中发展前行,是上海抗日潮流暂时低落和在曲折中砥砺前行的阶段。在日本加强对中国华北侵略扩张之际,国民政府坚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在国统区制造白色恐怖。中国共产党坚持进行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民主运动,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军事围”和“文化围剿”,为上海抗日斗争指明了方向。上海的抗日救亡运动虽然在起伏中被压到了低潮,但仍然砥砺前行。上海人民坚持抗日民主斗争,倡导“消弭内战,共御外侮”,成立国民御侮自救会、中国民族武装自卫会等抗日救亡团体,提出《中国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开展了声援东北义勇军抗战、长城抗战和反对伪满洲国的活动,联合国际上一批反法西斯的进步人士,在上海召开国际反帝委员会远东反战大会,成立国际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中国分会。在白色恐怖的险恶环境之下,革命的进步文化力量与抗日救亡运动结合,并且与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携手合作。利用一切中外舆论平台等,开展抗日、民主宣传,从而产生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抗战文化,在上海初奏民族解放的时代强音。

  1935年华北事变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随着中国局部抗战的扩大和发展,上海人民抗日救亡运动进人了走出低谷并掀起第二次高潮的新阶段。华北事变震惊全国,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存亡危机。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国民政府迫于日本的侵略压力。也开始调整其内外政策,寻求与中共进行谈判。1935年爆发的一二·九运动迅速席卷中华大地,标志着全国范围的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扭转了时局。上海各界民众在新的形势下,一致奋起,迅速掀起抗日热潮。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宣告成立,吹响了上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号角。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上海职业界救国会、国难教育社、上海妇女界救国会等救国团体纷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在上海召开成立大会。抗日救亡斗争蓬勃发展,再一次把上海推到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地位,为全国抗日联合阵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的全民族团结抗战开辟了道路,作了动员和准备。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