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变至八一三淞沪会战,随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发动,全民族抗战爆发,上海抗战进人以淞沪抗战为中心的大规模武装抗日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团结御侮、以抗日自卫战争求生存,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共识。八一三淞沪会战规模宏大、英勇悲壮,中国军队以劣势的实力和装备,与强横的侵略者英勇厮杀,以惨烈的牺牲予敌沉重打击,更打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英勇气概和浴血抗战的民族精神。上海人民“抗日御侮,共赴国难”,凝聚成最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以前所未有的爱国热情迅速动员起来,建立各界救亡组织,深入组织抗日宣传,广泛开展战地服务,踊跃捐献财物,慰劳前线将士,救济遣送难民,组织民族工业和高校内迁,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全民族抗日救亡高潮,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援。八一三淞沪会战时期上海的抗日救亡运动,不论是在整个上海抗战的历程中,还是在全民族抗战以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其规模、作用、意义和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
1937年11月八一三淞沪会战结束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全民族抗战从战略防御阶段过渡到战略相持阶段,上海抗战处于孤岛抗战阶段。淞沪会战失败,上海失守,中国军队全线西撤,市区华界及周边地区沦陷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处于日军包围之中而成为孤岛。这4年是上海抗战史上一个特殊的孤岛时期,中外各方势力在上海交织博弈,抗日形势十分复杂敌我斗争异常激烈。以英美为首的列强在沪势力,一方面对日本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另一方面也对日本的侵略扩张多方抵制,并对中国的抗日力量予以支持。国民党留沪力量以租界为依托,以军统、中统和地下党团组织为中坚联合上海资产阶级的力量,同日伪势力展开政治、经济、舆论、情报各方面的斗争,给汉奸卖国者以有力打击和震慑,但自身也受到重创。中国共产党则利用孤岛的相对有利形势,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敌占城市斗争的策略方针,领导各界爱国力量灵活开展孤岛爱国斗争,给予日本占领当局和汪伪汉奸集团以各方面的打击,并给予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以有力支援。中国共产党上海党组织领导开创了郊县抗日游击战争,在艰难曲折中坚持和有所发展,并且从浦东派出先遣部队南渡杭州湾,开辟浙东抗日游击根据地。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全面沦陷至1944年“天亮运动”前夕,上海抗战进人收缩转型、坚持待变的阶段。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旋即为日军占领和控制,孤岛格局已不复存在,上海全面沦陷。由于日伪法西斯的残暴统治、疯狂镇压和接连打击,以及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抗日力量迭受重挫,上海的抗日救亡斗争再次被迫进人低潮。面对严酷的斗争形势,中国共产党贯彻“勤学勤业交朋友”的原则,在各个领域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各界爱国群众以更灵活的方式开展抗日斗争,有效打击了日伪统治,保存、积蓄和锤炼了抗日力量,创造性地发展了对敌斗争的新样式,为冲破黑暗、迎接光明创造了条件、准备了力量。国民党也逐步调整在上海的力量布局和斗争策略,尽管其力量因发生了分化而有较大的削弱,但仍然在一些方面坚持抗日斗争。国共两党分别领导的上海郊县抗日游击战争,实行不同的政治军事政策而导致不同的结果。新四军领导的淞沪地区游击部队在取得反“清乡”斗争胜利中不断发展壮大,创造了在敌占大城市郊区坚持和发展人民游击战争的光辉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