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东园左邻右舍》获选2024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

  林耀华先生1941年携妻回国任教,1942年出任成都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1946年随燕京大学迁回北平,继续担任社会学系主任,把家安置在东大地31号。于是,三座相邻的小楼,各有竹林环绕,居中的32号为考古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先生家,左邻31号为社会学系主任林耀华先生家,右舍33号为国文系主任高名凯先生家,东大地里对楼群唯一的雅称“鸟居高林”就是在1946年这样开始叫响的。

  我翻阅了不少资料,都没有找到有关林耀华先生一家在31号小楼住时的具体文字记录或照片,也没有联系到他的后人。我只能根据零星的线索尝试勾勒出一些片段。在31号居住期间,1947年5月,继《金翼》之后,林耀华先生另一本名著《凉山彝家》出版。他在成都燕大三年中,投入到川康边界的边疆民族研究,先后进行了有关凉山彝族、(西康)北白马藏族、川康北界嘉绒藏族的田野调查。这本书以功能主义的视角横剖彝家的社会系统,分别描述了彝族社会的地理历史、亲属关系、经济状况、社会组织以及信仰意识等各方面的情况,并采用了比较视角进行分析论述、在每个章节中都贯穿了对彝汉社会交往互渗的观察。林耀华先生的这部著作,成为我国早期人类学民族志的代表作,也是凉山彝族研究的经典作品。

  林耀华先生说过:“田野是人类学的不二法门。”他始终躬行于田野。在东大地31号居住期间,他还完成了两次重要的边疆民族调查:1950年7月至9月,他带领燕大、北大、清华三校师生25人,到当时的呼纳盟进行蒙古族、达斡尔族的社会调查。1951年6月至1952年10月,他领导第一支国家学术团队对和平解放后的西藏进行了将近一年半的调查研究。

  我找到一份史料:1949年1月24日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的教授张奚若、曹靖华、费孝通等52人联名发表“对时局宣言”,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与期待:“在获得了久已丧失的自由和安全之后,我们深切地体认到一种新气象的开展。我们为中华民族的光荣前途而鼓舞,我们为中国人民的新生曙光而欢腾……我们愿意和全国文教界人士共同为人民的教育而努力,为中国的全面解放而奋斗。”在此份宣言上签名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有严景耀、雷洁琼、林耀华、赵承信等。

  1949年10月1日,燕京大学师生参加开国大典,队伍进入东长安门时全体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回应“学生同志们万岁”“燕京大学的同学们万岁”。不知林耀华先生是否在游行的队列中?

  1952年6月至9月,全国高等院校效仿苏联式的高校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人文社会科学由于与紧迫的工业化建设不直接关联而被否定,社会学遭遇了“灭顶之灾”,学科被撤销,一大批社会学学者集体失业,有的转行,有的遁入图书馆做资料员。当林耀华先生从西藏田野调查归来时,他面临的现实是燕京大学已经被撤销,他所在的社会学系已经合并到中央民族学院。

  林耀华先生大约1952年底搬出东大地。一年前鸟居龙藏先生已经搬家回国,自此“鸟居高林”逝水流云,天地散尽。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