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这个时代,遗忘有时似乎是一种必然,但总有人,选择与遗忘抗争,《燕东园左邻右舍》就是这样一本与遗忘抗争的书。印象极深的是,书中记录了徐泓父亲、原燕京大学数学系主任徐献瑜先生临终前的情景,“他要笔和纸,拿起笔,颤抖着,吃力地慢慢写:从上至下,竖写的:徐献瑜,他的签名,从左至右,横写的:再见。”
“当故人逝去,历史缄默,还有建筑在说话。”说话的当然并不是燕东园的建筑,而是每一位活生生的人,是印象与记忆,是记忆深处的琐事中见出的心灵史,以及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群像。作者通过对数十位知名学者、教育家后人的深入访谈,呈现了不为人知的鲜活历史细节和往事,可以说,此书不仅仅是对北大燕东园左邻右舍的回忆,更是对那一代学人的追思与缅怀。
读此书,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是作者一颗焦急的心,她说:“如果不去寻找打捞这些记忆,它们就永远消失了!”“我的书里边有两个很重要的词:打捞和抢救。打捞,因为确实太多的人被掩盖了。”
何以如此着急,何以不断地“被掩盖”,读毕掩卷,其实是要长叹的。一代代人的命运,似乎总是被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所裹挟,但喧嚣混乱间,一代中国文人的人文与风骨却愈加清晰,也是可以留之长远的。可以说,这样一本从记忆深处打捞出的书,传递的是中国文化的文脉,是守望,一定是让人共鸣,留之长远,并与每一代人对话的。 ——顾村言
徐泓老师是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曾任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社长,同时她也是“燕二代”——父亲徐献瑜是燕京大学数学系主任、中国计算数学的开拓者。徐老师居住在燕东园40号至今,七十余年矣。本书第一次让“燕东园”的195位学者住户进入大众视野,住在北大这片教授住宅区的学者有关系交叉的朋友圈,也有类似的际遇——“国难的时候回来了,国运转折的时候留下了,历次政治运动经受了,改革开放以后再尽力了。” 可是这批重要人物,如今大部分只是学术史中的“鼎鼎大名”,当代读者对他们的生活与风骨几无所知。在这个意义上,作者以一己之力钩沉图片、爬梳材料、访谈“燕(北)二代”,以建筑代入人与事,复现学者群像,可敬!私人视角利弊兼有,我喜欢它的亲近性和感受性。当然,由于涉及人物众多深度难免不足,有待后人完善。 ——马凌
1946年深秋,时任燕京大学数学系主任徐献瑜教授夫妇,抱着刚刚出生100天的女儿徐泓,从燕南园搬到燕东园,入住40号小楼,从此,徐泓一家一直住在这栋小洋楼里,燕东园这样的老住户,大概仅此一家了。春去秋来,徐泓从小姑娘到老教授,见证了燕东园里22栋小楼的百年沧桑。她专心收集和整理有关燕东园的史料和回忆文章,采访园里的老人和“燕二代”“燕三代”。她觉得自己有责任为燕东园这些小楼,为曾经住在楼里那些不应被遗忘的老一辈知识分子,为发生在园里那些不应被湮没的往事,留下一份追索与记录。 ——绿茶
 《燕东园左邻右舍》 徐泓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燕东园左邻右舍》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泓的非虚构力作,让挂上“历史建筑”标志牌的燕东园22栋小楼开口说话,讲述1926—1966年小楼里的住户与往事。作者以特稿的笔法、详尽的史料搜集,以及对数十位燕东园二代的访谈实录,抢救对现场的记忆,抢救被淹没的历史——缅怀与致敬那一代学人,记录了感人至深的夫妻情、父子情、父女情,还有邻里之间的同事情、师生情,重现了那个时代学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书斋里的日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