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燕东园开口说话丨《燕东园左邻右舍》入选两大榜单

  《燕东园左邻右舍》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泓的非虚构力作,让挂上“历史建筑”标志牌的燕东园22栋小楼开口说话,讲述1926—1966年小楼里的住户与往事。

  作者以特稿的笔法、详尽的史料搜集,以及对数十位燕东园二代的访谈实录,抢救对现场的记忆,抢救被淹没的历史。

  本书入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好书品读月度书榜、2024年2月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


《燕东园左邻右舍》
徐泓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推荐语
  燕东园是位于北京西北侧、始建于1926年的建筑群,百年来,任教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的诸多知名学者、教授曾居住于此。

  因父亲徐献瑜曾任燕京大学数学系主任,本书作者徐泓从出生一百天至今一直住在燕东园,对那里的建筑、环境、人物、往事颇为了解且有着深厚感情,基于“让挂上‘历史建筑’标志牌的燕东园22栋小楼开口说话,讲述近一百年间在这个园子里,在这些小楼中住过的人,发生的故事”的初衷,资深媒体人出身的她多方搜集相关资料,采访数十位燕东园二代,以敏锐视角与生动写实的笔触将1926~1966年间燕东园52户人家的故事记录下来。

  贯穿全书的是亲情、夫妻情、友情、邻里情,但作者的叙述在情感上相当克制,这些看似日常的文字反映了生于清末民初、海外留学归来的一代学人在学术、讲台之外的另一面,从中折射出他们的家国情怀与精神世界。

桥东22号:冯至先生一家(节选)

文/徐泓

  燕东园里有一位诗人学者、德语文学专家冯至伯伯。冯伯母姚可崑也是德语教授,不过她不在北大,而是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学院。

  冯家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冯姚平生于1936年,搬入燕东园时她已在城里住校读高中,我几乎没有见过她,只知道有这么一位大姐姐,后来去苏联留学了。小女儿冯姚明生于1946年,和我同岁,但上学早一年,比我高一个年级。她天性好动,淘气得像个男孩子,会想出好多点子带着我们疯玩儿。

  那时我们经常去冯姚明家,都是上楼去玩。楼下一层是客厅和冯伯伯的书房,常掩着门。在我的记忆里,燕东园各家主人的书房都是不让孩子们进去的。但我为了借书看,进过冯伯伯的书房。那时的我,小学二年级,初识几个字,如饥似渴地到处找书看。冯伯伯的书房果然像图书馆,满壁都是高大的书柜。整齐排列、琳琅满目的书,让我踮着脚尖看花了眼。而且冯家几乎每一个房间:客厅、饭厅、阳光屋、冯伯伯的卧室、冯姚明的卧室都放着书柜和书架。见到我的茫然无措,冯姚明慷慨地打开一个壁橱门说:这里的书还没有上架,都是各出版社送来的,你再挑挑!

  冯至先生是燕东园里的名人。很早就知道他被鲁迅先生称赞为“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他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

  1930年留学德国,就读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学成归来,他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书。从1952年开始,他在北京大学西语系当了12年的系主任,直至1964年奉调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出任外国文学所所长。

  燕园里留下了许多关于冯至先生治学与任教的佳话:“学外国文学的人要懂得中国文学”,这是冯至先生旗帜鲜明的主张。

  他多次修改教学计划,每次都强调两件事:第一,西语系的学生一定要打好扎实的外语基础。第二,学外国文学的人一定要学好中国文学。他桃李满墙,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德语人才。学生们说:“冯先生为人很突出的优点是他的平等意识。”  大家都记得他的笑容:“那是一种独特的令人产生敬意的微笑。”

  冯至先生每天走路上下班,上午9点准时到西语系所在地北大民主楼的办公室,下午在家里读书、伏案笔耕。正是在燕东园22号居住的日子里,他重译出版了《哈尔次山游记》《海涅诗选》,编选了《杜甫诗选》,出版了论文集《诗与遗产》等。在冯姚明的记忆里,夜里她有时候起床,走近父亲的书房,从门缝中看到的总是台灯下烟雾缭绕,父亲伏在书桌上写作的背影。

  冯至先生从西南联大时期开始研究歌德和杜甫, 1948年出版了《歌德论述》,1952年出版了《杜甫传》,被誉为“在中国学术史上均有开创性意义”。1962年是杜甫诞辰125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首都文艺界举行纪念大会。冯至先生在大会上做了专题报告《纪念伟大的诗人杜甫》。

  他多年的助手严宝瑜教授说:为了准备这个报告,冯先生连续两天两夜通宵达旦地工作,由于缺少睡眠和过度疲劳,第三天晕倒在未名湖畔上班的路上,幸而被经过的路人及时发现。

  ……

  在这次写作中,我第一次发现了冯伯伯冯伯母动人的爱情故事: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