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冯至先生在与意中人姚可崑情定终身之后,一个人远赴德国留学。直到两年以后,姚可崑从北平女高师毕业,攒够了去德国的旅费,于1932年10月乘游轮抵达威尼斯,冯至从柏林赶来,在风光迤逦的水城一对恋人相会。冯至把未婚妻接回柏林,他们一起住到城市的西郊,但所住的街道不同。冯至住的那条街叫“鸣蝉路”(Zikadenweg)。他为姚可崑租了另一条街的房屋,街名叫“落叶松路”(Larchenweg)。
为什么做这样的分居安排?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可崑已经到柏林一个月了,她住在我的附近,我们的生活很好。但我常有不知所以的不安,生怕自己失掉了自己。因为两人常在一起,是容易任意把自己抛掷的,这中间个人保持着个人的境界是要一番修养。
姚可崑被柏林大学附设的德语进修班录取为正式的学生。她每天八点到十点准时上课,下了课即到一栋以黑格尔命名的阅览室去做作业。
“中午冯至来找我,一起去食堂吃午饭。饭后乘高架电车回西郊,我回我的落叶松,他去他的鸣蝉路。”在如此甜蜜又保持“个人境界”的节制式“留德伴读”中,姚可崑修完了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的政治哲学、文学以及艺术史等多门课程。而冯至先生博览群书,完成了博士论文,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5年两人回国后,举行了婚礼。
……
林场茅屋:出昆明大东门,沿去金殿的公路走七八公里,到了小坝,往前越过左边的菠萝村,顺着倾斜的山坡上曲曲折折的小路,进入两旁松林茂密的山谷,便看到几座连在一起的山。茅屋所在的山,叫杨家山,茅屋附近,有一泓清泉,长年不断,滋养着周围树林。
冯至夫妇一度把家搬至这里,安排下简单的床板桌凳,预备了一些米和木炭、一个红泥小火炉,靠墙摆了几只肥皂木箱。在木板架起的桌面上,夫妇俩一边一个,展开几本书,对着一盏菜油灯夜读。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冯至先生酝酿与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歌德论述》以及数篇学术论文、杂文等,夫妇两人还合译了《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1952年以后,冯至先生在北京大学,姚可崑先生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分别主持着两所高校的德语教学科研并从事翻译工作,均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冯至夫妇被称为“永远的伴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