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桐龄《中国历代党争史》节选 | 从先秦至南北朝历史看中国南北思想之差异

  中国文化,发生于黄河流域,经过唐虞三代,扬子江、西江两流域犹为苗民所盘据,列于要服荒服之中。春秋时代,现今湖北境内之楚、江苏境内之吴、浙江境内之越相继勃兴,扬子江流域始交通于上国。战国末年,秦王剪灭楚,乘势定江南,降百越,置会稽郡;始皇三十三年,发兵略取南粤,置南海、桂林、象郡,又取闽越,置闽中郡,于是西江、闽江、瓯江流域,皆收入中国版图。汉兴,真定人赵佗据西江流域,故闽粤王兴诸据闽江流域,故闽粤君摇据瓯江流域,各自立国。武帝时,复一切恢复之,仍设郡县,以汉人为流官处理之。自此以后,汉族文化逐渐输入,然其地卑湿沮洳,宦游其地之官吏多系左迁,移居其地之人民多系谪徙。黄河流域中流社会以上之人物,多安土重迁,不肯轻易南下。扬子江流域依然为蛮夷巢穴,草昧未辟,西江流域更可知矣。三国时代,吴大帝据江东立国,北拒魏,西通蜀,南与海南诸国贸易,东求夷洲、亶洲,是为江南建立大国之始,扬子江流域逐渐汉化。西晋末年,匈奴刘渊据并州北部作乱,洛阳、长安相继沦陷,怀、愍二帝相继被虏,黄河流域无一片干净土。宗室琅琊王睿,以扬州刺史资格,即位于建业。皇族贵戚与中流社会以上之人物,多奔避江南往依之。自此以后,江南文化骤然发达,而黄河流域为匈奴、鲜卑、氐、羌诸族更迭蹂躏,仅少数之汉族留居故土,与之杂居,文化不能不退步。于是江南汉族,以排外思想与复仇思想,结合为一,嫉视北方人;北方各民族,亦以战胜国自居,藐视南方人。南北朝对立时代,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互相诋毁,无所不至。虽其中有种族之见存乎,然方舆之见亦自有不可掩者,对于留居北方之汉人,亦未始不排斥之也。东晋末年,有杨佺期者,本华阴人,汉太尉震之后。曾祖准,晋太常,自震至准,七世有名德;祖林,少有才望,值乱,没胡;父亮,少仕伪朝,后归国,屡立战功,终于梁州刺史,以贞干知名。佺期沈勇果劲,自云门户承籍,江表莫比,有以其门第比王珣者,犹恚恨。而时人以其晚过江,婚宦失类,兄弟皆粗犷,每排抑之。恒慷慨切齿,欲因事际以逞其忿。安帝时,为南郡相,会青兖都督王恭、荆州都督殷仲堪与太傅录尚书事会稽王道子构隙,恭、仲堪以讨江州都督王愉及谯王尚之兄弟皆道子党为名,与南郡公桓玄举兵反。恭司马刘牢之执恭以降,杀之。仲堪以佺期为前锋,与玄袭破江州。朝廷不得已,以玄为江州刺史,佺期为雍州刺史,与之和,敕仲堪使回军。佺期知玄有野心,欲举兵攻之,仲堪不从。次年,玄举兵攻仲堪于江陵,佺期救之。兵败,皆为玄所杀。杜坦者,京兆杜陵人,高祖预,晋征南大将军;曾祖耽,避晋乱,居河西,仕张氏。前秦王符坚克凉州,子孙始还关中。宋武帝灭后秦,坦兄弟从过江。时江东王谢诸族方盛,北人晚渡者,朝廷悉以伧荒遇之,虽复人才可施,皆不得践清途。宋文帝元嘉中,坦为青州刺史,常与帝言及史籍。上曰:“金日忠孝淳深,群臣莫及,恨今世无复此辈人。”坦曰:“日假生今世,养马不暇,岂辨见知!”上变色曰:“卿何量朝廷之薄也!”坦曰:“请以臣言之。臣本中华高族,世业相承,直以南渡不早,便以伧荒赐隔,况日胡人,身为牧圉乎?”上默然。北人重同姓,多通谱系,南人则否。史称晋故大司马石苞曾孙朴没于寇,后赵主石勒以与朴同姓,俱出河北,引朴为宗室,特加优宠,位至司徒。又《南史》侯瑱传,侯景以瑱与己同姓,托为宗族,待之甚厚。此以殊族而自附于汉族者也,北方人之习惯也。王仲德者,宋之名将,生长北方,闻王愉在江南,是太原人,乃往依之,愉礼之甚薄。此以汉族而排汉族者也,南方人之性质也。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