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思想史纲》是著名学者谭丕模代表作《宋元明思想史纲》和《清代思想史纲》两书的合编。谭先生从严正的科学观点出发,用哲学的立场、历史的方法,把宋元明清思想的范畴及流派重新划分,整理出一个新的条理,发现思想史的真实。顾颉刚曾评论《清代思想史纲》:“这部著作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在整理中国思想史这一课题上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本文从《宋元明清思想史纲》引用的三十八位中国思想家的论说中各摘取一句话,看看哪句“金句”最触动你?
北宋 周敦颐《太极图说》: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张载《太和》:故爱恶之情,同出于太虚,而卒归于物欲。倏而生,忽而成,不容有毫发之间,其神矣夫!
邵雍《观物内篇》:用无为,则皇也。用恩信,则帝也。用公正,则王也。用智力,则霸也。霸以下则夷狄,夷狄而下,则禽兽也。
程颢《二程遗书》:事有善有恶,皆天理也。天理中,物须有美恶。盖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但当察之,不可自入于恶,流于一物。
程颐《易传》: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司马光《上皇太后疏》:安危之本,在于任人;治乱之机,在于赏罚。
李觏《原文篇》: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可言乎?曰,欲者,人之情,曷不可言?
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南宋 朱熹《大学·格物致知传》: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陆九渊《象山全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耳。
陈亮《龙川文集》:义利双行,王霸并用。
元代 丘处机《长春真人西游记》:未死且令观世界,残生无分乐天真。
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百事湛然都不念,只知渴饮与饥餐。
许衡《鲁斋遗书》:天即理也……有是理而后有是物。
吴澄《吴文正公集》:天之与我,德性是也。
明代 陈献章《白沙语要》:人具七尺之躯,除了此心此理,便无可贵。
王守仁《阳明全书》: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王畿《龙溪全集》:君子之学,好恶而已矣。
李贽《李氏焚书》:我平生不爱属人管。
刘宗周《原学》:及夫习于齐而齐,习于楚而楚,始有或相径庭者矣。
徐光启:镕西洋之巧算,入大统之型模。
清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顾炎武《郡县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弊可以复振。
王夫之《读通鉴论》:天下之大妨二:夷狄华夏也,君子小人也。
颜元《习斋先生年谱》:静闲而久爱空谈之学,必至废事。
李塨《恕谷先生年谱》:纸上之阅历多,则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则经济之精神少。宋明之亡以此。
王锡阐《晓庵遗书》:当顺天以求合,不当为合以验天。
梅文鼎《梅氏丛书辑要》:数不可以臆说,理或可以影谈。
戴震《戴东原集》: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惠栋《九经古义》:汉人通经有家法……古字古言,非经师不能辨。
曾国藩《湘乡昭忠祠记》:克己而爱人,去伪而崇拙。
张之洞《劝学篇》: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康有为《孟子微》:孔子道主进化,不主泥古;主维新,不主守旧。
谭嗣同《仁学》:男女同为天地之菁英,同有无量之盛德大业,平等相均。
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吾不解吾国民之秉奴隶性者何其多也……一国中最有权势者,既在于此辈,故举国之人,他无所学,而惟以学为奴隶为事。
章炳麟《国家论》:爱国之念,强国之民不可有,弱国之民不可无。亦如自尊之念,处显贵者不可有,居穷约者不可无,要以自保平衡而已。
严复《政治讲义》:吾将观其演进之阶段,而考其治乱盛衰之所由,最后吾乃观其会通,而籀为政治之公例。

《宋元明清思想史纲》(新原点丛书) 谭丕模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1年1月 定价:85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