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宋元明清思想家都去做MBTI,会是什么结果呢? | 《宋元明清思想史纲》

  此外,李、王、陈、叶、李、徐诸人,则以讲求实用为研究学问的对象。李觏详论“富国强兵”,王安石顺应时势去力图变法,叶适之主张“经国济世”,陈亮之主张“义利双行,王霸并用”,徐光启之努力介绍西洋科学,都是从实用的观点出发。所以讲实用,讲功利,便构成当时哲学上之另一特色。

  清代是中西思潮的交流时代,呈现着“入超”状、绚烂色。中国社会发展到清代,已达到中世末期之最后阶段,而欧美先进国,却已发展到资本主义成熟以至于衰老的阶段。由于中国社会自身的演变,致使中国社会旧有的意识形态发生动摇、崩溃,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达,更是有意识地把落后的中国变为他们的商品的尾闾,加速了中国社会旧有意识形态动摇、崩溃的历程,而新的意识形态自然会向“新创”的过程中迈进。清代的学术思想,不同于汉唐的“注疏”,更不同于宋明的“理学”,是受其社会条件的决定清代学术思想的特质,一般史论家称之为“朴学”,是颇可玩味的。我们现在跟着“朴学”这个抽象的名词,来做具体的把握。

  一、清代学术思想是实际的。清代学者,由于历史的磨练,不像宋明学者只从事于瞑想、游谈,而致力于非常实际的问题的研究,以作为复国的准备。黄宗羲谓“道德不离事功”,顾炎武谓“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颜元谓“学问固不当求诸冥想,亦不当求诸书册,惟当于日常行事中求之”,这都在紧紧地抓住实际为其学问的对象。到了清中叶,虽然复古的空气很浓厚,而“实际的”的研究,却不为复古空气所遮盖。戴震说“古人之学,在行事”,也在很显明地倾向于实际。到了清代末年,这个研究实际问题的空气,在内忧外患夹攻中益趋紧张。梁启超说“以实事求是为学鹄”,严复谓“内籀必资事实,而事实必由阅历”,着重在“实”字上下工夫,正是其时代精神的反映。

  二、清代学术思想是致用的。清代学者,由于历史的磨练,不像宋明学者视“尧舜事业如浮云过目”,而致力于经世致用的学问之探讨。顾炎武说其所著之书:“皆以为拨乱反正,移风易俗,以驯致乎治平之用。”颜元谓:“生存一日,当为生民办事一日。”他们都具有淑身淑世的精神,在“致用”上作最大的努力。到了清代末年,康有为、梁启超等“皆抱启蒙期致用的观念,借经术以文饰其政论”,即热情维持清代封建政权的张之洞也分出一部分精力来致力于“应世事”的学问。可见“致用”的思想,在清末更支配了一般学者的心理

  三、清代学术思想的研究方法是“近乎科学的”。清代学者受了历史的磨练,不像宋明学者单凭着主观的臆测、判断,毫无根据地去分析事理;他们尽可能运用科学方法,施之于各种学问。如顾炎武“论一事必举证,尤不以孤证自足,必取之甚博,证备然后自表其所信”(梁启超语)。很饶有科学的精神。清中叶的学者,以科学施之于考据学,在古籍的辨伪上树立了不少的功绩,清末科学之影响社会,有如大火燎原。谭嗣同以科学上名词(以太)释仁;梁启超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即守旧如曾国藩也要模仿西洋的科学(夷技)以抵抗西洋(制夷),足征科学在思想上支配的力量。

  此外,在清中叶的学者力求学术上的复古,清末的学者力求思想上的解放,也是清代思想上的特征。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