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聿祥鉴赏 徐志摩于1925年3月10日第二次出国,经苏联西伯利亚抵达德国,开始了他长达五个月的欧洲漫游,其间他曾到达莫斯科、巴黎、柏林、罗马、翡冷翠(佛罗伦萨)、日内瓦等地,并在漫游的同时,先后发表了长诗《翡冷翠的一夜》、散文《欧游漫录》,并于同年7月4日发表本文。
在徐志摩短促的一生(他只活了三十五岁)里,自由一直是他终生追求的理想。他的做人做学问做诗文,无一不贯彻着他的这种理想。早年他在美国,为了想追随大哲学家罗素研读哲学,毫不犹豫地抛弃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头衔的引诱,毅然地坐船横渡大西洋,直奔英国剑桥大学研究院去寻找罗素;又如他为了追求个人婚姻的自由幸福,不惜与温柔善良的妻子张幼仪离婚,而去与曾经结过婚的陆小曼结合;再如在当时文言文还占相当统治地位的时候,他就提倡白话文白话诗,还以方言入诗,开辟了诗文中运用新语汇的先河。凡此种种,无不证明着他的为人做事都是任凭感情,追求自由,丝毫没有虚伪与做作。正如胡适在他死后的纪念文章《追悼志摩》中所说的:“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而贯穿着本文的中心思想,正是作者朝夕不忘,时刻强调着的自由。
本文虽然题目只是有关翡冷翠山居的一种闲话,一种漫谈式的随笔,实际上却是一篇关于自由的颂歌。
由于作者使用了不少的形象比喻、准确生动的描绘,以及一气呵成的众多的排比,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