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要帮助的是穷人,而不是具体某个地方|专访《置身事内》作者兰小欢

  界面文化:书名《置身事内》是否就想表达应该抛弃理论,从中国的经济现实来理解中国的意思呢?

  兰小欢:
不是。现象不能解释现象,只有理论和逻辑才能解释现象。人必须依靠理论,才能思考现象。但要把抽象的经济学理论应用到现实世界,需要很多额外的功夫。

  至于这个书名,我想用一个词来描绘政府深度参与经济的模式,这是整本书的主题。但我又不想找一个特别有倾向性的词,比起赞扬和批评,我更想描述现状。想了很久就只能找到“置身事内”这个词,它不见得是最好的,但我只能想到这个了。

  界面文化:可以再具体讲讲中国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吗?

  兰小欢:
我在这本书里最想说的一点就是,中国政府不是只通过政策来间接干预经济的,它是亲自下场的,通过信贷、土地等等去参与,不是远远地通过一个什么东西来调控,所以就当下的情况来说,政府就是经济运作的主体之一。

  界面文化:在很多人的理解中,政府和市场就是一组对立关系,经济要搞好,就要让市场来配置资源,政府作为辅助在宏观层面上进行调控。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现实中是怎样的?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有没有一个理想的角色?

  兰小欢:
在理论上或许是有的,但现实非常复杂。哪怕在欧美发达国家,政府占经济的整体比重也是非常大的。实际上,越富裕的国家,政府占经济的相对比重一般越大,而不是越小。现代经济非常复杂,政府的各种管制和调控在各个国家都很多。

  所谓“理想角色”,我觉得不是来自理论的建构,还是要看最后的整体效果。社会要稳定、经济要平稳运行保持增长、人民要安居乐业等,如果能保持这种状态,那政府和市场整体运作得还算可以。

看待经济问题
要远离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

  界面文化:最近“三次分配”的提法很火,怎么在共同富裕的大前提下理解它和一次、二次分配的关系呢?

  兰小欢:
我对这事兴趣不大。之所以叫三次分配,是因为它在一次和二次分配之后。最重要的还是一次分配或者叫初次分配,也就是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工作收入,这个事情处理不好,三次分配作用也不会大。我还是更看重能否增加工作机会,能否提高中低收入人群(其中很大比例是年轻人)收入的问题。

  界面文化:新冠疫情一来,国际贸易受影响,国内消费也低迷,这是否暴露了以往GDP结构的问题呢?

  兰小欢:
我在书里专门花了一章讲这个问题。所谓消费占比低,投资占比高,这种结构是一个病症,而非病因,病根在经济的运行方式、增长方式以及与其相配套的分配方式。简而言之,问题还是在于怎么提高居民收入,降低他们的储蓄,因为消费就是收入减去储蓄,你想让消费增长,提高收入和降低储蓄两方面都要干。现在出台了很多政策来做这个事,包括你刚才提到的三次分配。

  三次分配吸引了很多媒体的目光,但必须明确,整个共同富裕的概念首要还是在初次分配中去增加居民的工资收入,而不是说把富人的钱拿来分。初次分配主要是针对未来的新增收入,可能会从税收上去做调整,改变不同人群的税收负担,但不是把已有的财富拿来随意再分配,这么做的话是侵犯财产权的。

  界面文化:增加消费在GDP中的占比,减少投资和净出口的占比,是否是去年提出“国内大循环”的背景呢?

  兰小欢:
从表面来看,国内大循环就是加大国内消费力度。原来生产的很多东西我们自己消费不了,就只能出口,国内大循环的意思就是在产能还那么大的情况下,国内市场能消纳这部分产品。表面上看是增加消费在GDP当中的占比,但核心还是提高老百姓收入在分配当中的占比,让居民储蓄降低一些。老百姓储蓄,是因为他要担心的事情太多,子女教育、养老、看病等等,政府过去注重生产性投资,而在这些民生方面支出不足,那么老百姓就只有自己存钱来应对。

  界面文化:当下逆全球化的风头正盛,一些人将“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提法解读为逆全球化浪潮的一部分,你怎么看这种解读呢?“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理想关系是怎样的?

  兰小欢:
这种看法肯定是不对的,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国内大循环讲的是以前在GDP当中偏重投资,现在要多消费一点。看任何经济问题,首先不能把它弄成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以往过分依赖国际市场,现在把依赖性降下来一点,怎么就成了“闭关锁国”呢?现在政策做一些调整,有些人就跳出来讲计划经济。这属于看到一点点东西马上就联想到非常极端的情况,我觉得这不是一种很有建设性的看待问题的方式。

  至于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我认为不能从比重上去定义何为理想关系,没有一个既定的比例说国内应该占多少、国际应该占多少,关键还是看实际效果。如果自己国内的产能消纳得差不多了,大家能以合适的价格买到合适的商品,生产者出口或卖给国内都有钱赚,大家都比较满意了,就说明达到了一个理想的状态。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