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探微与人文视野|轩敏华《画与绘:中国画笔墨生态》




中国美术研究丛书
《画与绘:中国画笔墨生态》
轩敏华 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本书试图从笔墨传统入手演绎中国画形式语言的衍变历程,当笔墨作为绘画语言的物质承载,它所具有的表意功能因文化视角的设定而具有了全新的意义。

  中国画重画(勾画)轻绘(染绘)的技法传统是如何形成的?从“彰施五彩而作绘”的唐虞时代到“水墨最为上”“运墨而五色具”的审美标准的建立,这其间绘画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又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些变化?书中对这一连串问题的解答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笔墨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艺术语境问题,扩展了中国传统绘画研究的方法和角度。

  轩敏华在导论中提到,笔墨在新语境中的意义和价值被不断追加和纯化,其外延被不断填充和超越。对笔墨发展图景的全息展示,是一个牵涉到物/我、天/人、主/客、内/外等对偶范畴关系的复合链式结构。作者基于图像,从绘画材料、绘画观念、文献论证等多个方面,阐释笔墨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性,讲述了中国绘画发展的生态关系。

  轩敏华,1977年生。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中国绘画研究方向博士,现任职于湖北美术学院。2014年参与由薛永年主编的大型丛书《故宫画谱》的编撰工作,绘制并出版了《故宫画谱?人物卷?钟馗》一书。2016年作为译者出版了《芥子园画谱(白话文版)》。2018年主编《技有所承》系列丛书,并绘制配图。

推 荐
  卢甫圣 艺术家,美术史家,出版人,文化学者

  本书作者对中国画笔墨及其相关概念的语源学探究令人印象深刻。盖因历史上的“笔墨”一词所表征者不仅是一个技法范畴,更是一个文化范畴,人们围绕笔墨运作之道所进行的法理建设构成了随中国画发生、发展延伸出来的一整套画学阐释体系中最为核心的话语内容,而本书对古人围绕笔墨生成的画学阐释体系中诸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和梳理,大都能够从语源学角度为读者贡献较为明晰的认知角度和阐释方向。

  潘文勰 苏州博物馆研究员

  历史之丰富多彩意味着存在不同角度阐释的可能,而大概真正研究历史的人都想写一部自己理解的历史,艺术史学者亦复如是 。

  轩兄此著以讨论中国绘画中的笔墨问题为核心,借用生态学的概念,寻绎其从发生、蜕变到演化的历史轨迹,可以说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具体而微的中国画史。其中广泛涉及了中国绘画史上一些基本问题的讨论,引经据典,论从史出,加之本人又是实践出身,故所言皆有体悟发明之义,非同凿空无根之谈,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轩兄师出海上卢门,余在钱塘求学时与轩兄有同砚之谊,于学问之道时有切磋,故知其志业之笃大抵莫如我也。今于其大著出版之际,欣然聊赘数语以贺之。

  肖世孟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画与绘:中国画笔墨生态》从绘画本体论角度出发探讨中国画技法的演变,全书讨论内容以笔墨为主,却又超越笔墨自身,涉及到与笔墨相关诸画学概念的渊源流变等问题,涵盖了绘画发生、图像阐释、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部立意高远、角度新颖、论证详实、观点鲜明的经心之作。

  牛孝杰 同济大学美学博士后

  古人论诗文曰:“不以词害意”而必“以意逆志”者;或曰:“文外独绝”者;或曰:“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者,此与禅家参活句,正有相类处也。参而悟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之谓也;或曰:“脱胎换骨”云云。轩敏华君正是此所谓“禅必深造而后能悟“之真学者。

  轩君敏华此著立于整体中国历史及文化史之顶端,以俯视之角度,于纷杂之文化艺术现象间,厘出中国画笔墨之发端、滥觞、成熟及发散之故实,进而旁触中国绘画史之流变所及问题种种。史祥据实、推之敲之,韦编三绝,奋而属文。实为一部研究中国绘画理论及文化史者必读之书。

01
  全书引用了大量的古文献,从绘画的发生、发展、成型……严谨地讨论了“画”与“绘”的关系,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及来源。

02
  为了使读者全方位理解中国画的笔墨,书中除了有高度还原色彩的精美画作,还有一系列示意图表以解释个中关联。

03
  装帧设计简雅别致,内页为全彩印刷,色彩细腻,还原细节。内页为米白色艺术纸,增加阅读舒适感。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