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书单·第二十期 ★ 《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刘统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 《扶贫志》(卢一萍 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 《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美]比尔·盖茨 著 陈召强 译,中信出版集团) ★ 《故土的陌生人:美国保守派的愤怒与哀痛》([美]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 著 夏凡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我的洛杉矶:从都市重组到区域城市化》([美]爱德华·W·苏贾 著 强乃社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 《从洞察到谋略:国外科技智库研究》(缪其浩 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中国书法史观》(卢甫圣 著,上海书画出版社) ★ 《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萧易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咖啡新规则:55条超实用的百科小知识》([美]乔丹·米歇尔曼、扎卡里·卡尔森 著 黄俊豪 译,中信出版集团) ★ 《大脑的一天》([英]苏珊·格林菲尔德 著 韩萌、范穹宇 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解放日报社 联合推出的 第二十期解放书单 上海人民出版社《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 《我的洛杉矶:从都市重组到区域城市化》入选!
从“火种”到“寻路”,在历史中感受时代 作者: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忻平,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杨阳

《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 刘统 著 定价:98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20.12
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出版界推出了许多纪念建党百年的优秀作品。著名党史、军史专家刘统教授继2019年推出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的《战上海》之后,又推出一部既具历史感又有时代感的新著《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以下简称《火种》)。刘统教授素以引人入胜的宏大叙事和扎实细致的史料功底见长,其新颖独特的写作风格受到读者的广泛赞誉,阅读他的大作总让人有酣畅淋漓之感。《火种》尤其如此。
总的来看,我认为该书有值得称道的三大特点。
第一,全书运用了大量原始档案资料,史料基础扎实。刘统教授曾先后师从王仲荦、谭其骧两位史学名家,历史学专业训练有素,他以严谨深刻的实证方法研究中共党史、革命史,在第一手原始档案和大量为人忽视的资料里爬梳。在写作过程中,他采用了丰富的原始档案,视角独特,以小见大,还原诸多历史细节,读来颇为解渴。尤其是,他运用了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的资料和近年来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等单位赴海外采集的新史料,比如从俄文和日文档案翻译出版的《中共首次亮相国际政治舞台》《中共建党前后革命活动留日档案选编》等资料集,综合运用回忆录、年谱、传记等史料,与档案资料相互印证。多元化史料的运用,可以比较诸多不同的说法,尽可能地还原史实。
刘统教授继承了古史学者注重实地考察的优良传统,不仅研读史料勾勒文字,而且通过寻访、游历来触摸历史遗迹、考辨史料,力图回到历史场景,感受历史真实氛围。梁启超说:“史家第一件道德,莫过于真实。”所谓真实,史料很关键。搜集史料的一大途径在注目于“文字记录以外者”,而文字以外的史料分为三大类,即现存之实迹、传述之口碑、遗下之古物。刘统在酝酿写作《火种》时,曾经“从浏阳七溪村走到排埠村,感受毛泽东初出茅庐险些送命的惊险;从江西寻乌圳下村走到瑞金大柏地,感受共产党人的‘创业艰难百战多’;从福建上杭苏家坡的山洞再到古田村,感受毛泽东革命生涯中的大起大落”。正是通过秉承古代史家“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的方式,作者才能够穿越时空,赋予《火种》以历史现场感,使写作更加客观,叙事更加生动。
第二,文笔轻松流畅,叙事风格独具一格。从《决战:东北解放战争1945~1948》《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到《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战上海》,刘统抛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展现了他娓娓道来的文风。当下,进入人工智能和自媒体时代,要讲好红色故事,必须更新、调适符合最广大受众的当代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近年来,国内一批学者探索公众史学这一全新领域,倡导专业史家介入面向公众的历史书写。除了学界评价,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读者的口碑无疑更能反映此类作品的社会需求。从此前《战上海》的热销来看,刘统的写作显然得到了大众的普遍认可,相信《火种》也会受到读者的肯定。多年来,刘统连续推出十余部精彩的史学著作,在如何讲好党史方面,给了我们良好的启迪。上海和全国各地都有着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是将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好、传承好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讲好红色故事的基础上,给人以启发,使红色基因植根于读者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