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火种》将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作为本书论述的起点,将1929年古田会议作为时间下限,突破了传统党史、革命史著述的分期节点,迥然不同于以往相关研究论著,这一历史分期无疑是服从此书主题“寻路”的一个创新。庚子国难标志着中华民族陷入了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辛丑条约》使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华侵略达于极致,有识之士无不奋起救亡。“救亡”成为近代中国最迫切的时代主题。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到中共建党,从南昌起义、三湾改编到古田会议,都反映了初生的先进政党在参照苏联模式遭遇挫折后的“寻路”——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探索“建党”和“建军”的革命实践。从上海建党到古田会议正是从“火种”到“寻路”的历程,这一时段的划分与该书“寻找中国复兴之路”的主题相映衬。
同时,该书也关注了一些以往党史著述中有所忽视的内容。比如,刘统在论述土地革命初期的历史时,重视党中央与革命根据地及工农红军的关系问题,以上海的党中央和红四军的关系、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城市的关系,及建军原则等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战略问题为重点,紧紧抓住这些代表性事件予以分析。比如,作者对“九月来信”的前因后果着墨良多,使历史的主要线索和关键问题更加突出、更为清晰。这显示出作者的功力——以宏大的视角和高的站位,回顾20世纪前30年中国革命史,也说明作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背景下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作用有着清晰的认识。
总之,刘统教授独具特色的著史方式给予研究者以启示——在当下应该如何讲好红色故事,以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作为中宣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我相信《火种》的面世能够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能够有效推动“四史”学习深入展开,能够将脍炙人口的经典红色故事传遍千家万户。
区域城市化视阈下的都市转型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畅

《我的洛杉矶:从都市重组到区域城市化》 [美]爱德华·W·苏贾 著 强乃社 译 定价:88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21.2
近半个世纪来,都市的发展正在经历重大变化,区域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空间的重组,让空间问题更加强烈地凸显出来,而空间研究也随之成为都市研究的一个重要支点。在这一领域,美国学者爱德华·苏贾的空间批判理论具有较大影响,而《我的洛杉矶:从都市重组到区域城市化》,正是其以洛杉矶的空间重组为原点,探究21世纪都市发展趋势的集大成之作。该书为“都市文化研究译丛”新一种,迄今该丛书已出版了18种著作,在当代都市文化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本书里,作者将1965年瓦茨区骚乱以来的洛杉矶作为研究对象,力图从40余年的城市历史中,探讨洛杉矶如何完成“从大都市转向区域城市化的划时代转变”。在苏贾的研究中,瓦茨区骚乱是一个极具表征意义的事件,不仅喻示洛杉矶陷入去工业化的泥沼,也拉开了都市重组的帷幕。危机引发的都市重组,使洛杉矶走向了一种新的经济格局和地理格局。福特主义式的流水线生产、大规模消费趋于解体,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具灵活性、全球性、以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面向新经济的需求,城市空间被拆分、重建,郊区的城市化与人口结构的改变带来地理空间、人口、经济活动等多重意义上的去中心化、再中心化,郊区规模扩大、人口密度增加,城市与郊区的分界线日益模糊,原有的“市中心”或“中心城市”概念被淡化,多中心的城市网络正在形成——洛杉矶逐渐转变为作者所宣称的“多核心的、网络化的、全球化的”区域城市。
苏贾把这个过程看作现代大都市的转型之路,并从工业重组、全球化、空间形式重组、社会秩序重组及社会控制方式等维度,具体阐述和反思了这种转型的实现路径。在谈到上述这些问题时,他充分汲取福柯、列斐伏尔、波德里亚、大卫·哈维、迈克·戴维斯等人的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富于启发性的观点。
对洛杉矶区域城市化进程的讨论,指向了苏贾对现代都市发展路径的思考。世界的城市化,就是他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在作者看来,当前存在的500多个元城市区域(大都市或城市圈)将随着全球化进程而被纳入同一个全球都市系统,聚集世界财富、革新潜力和绝大多数人口,并继续合并为更大的城市圈。伴随世界城市化而来的则是都市的全球化,城市间的差异将会显著缩小,许多城市的移民人数将超过本地居民,围绕身份、空间、政治权利等话题展开的争论也将更加突出,社会与空间的不平等仍将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面对上述趋势,苏贾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充满期待。他认为,全球新一轮城市化浪潮主要是由于中国在过去20多年里发生了一场历史上最迅速、最引人注目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而在不远的未来,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75%,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将会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也意味着“在实际减少社会和空间不平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的可能是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