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睿×文珍:“正常人”的爱情,走着走着就散了

    李静睿 作家

    刚刚我跟彭伦老师说,我看电视剧的时候,中间有几段不太看得进去。玛丽安到了瑞典之后,她开始和事实上是PUA她的男朋友交往;再后来康奈尔因为高中时期好友的自杀而患上抑郁症,两个人各自陷入自己的精神危机。我当时看得很难过。

    我跟文珍私下讨论,萨莉·鲁尼写玛丽安精神世界坠落的逻辑是原生家庭——主要是因为她哥哥对她的暴力——她变成了一个习惯被控制的人,甚至希望康奈尔对她施以暴力。玛丽安问,你能打我吗?康奈尔回答,不行。玛丽安很羞愧,就走掉了。这一段情节是很震撼的。

    我并不是完全认为玛丽安的迷失是原生家庭导致的,更倾向于认为人的精神世界本来就非常脆弱,它是一根弦,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断掉。在《正常人》里面,就是靠一个爱情故事把这根“弦”接上。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方法。因为之前跟我先生聊到,在这样一部女作家写的小说里,有一个非常当代的、受当下不管是女权的思潮还是其他政治思潮影响而产生的男主角,他尊重女性,基本上符合我们女性的想象;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可能性非常少。我不是说男人不好,而是两性之间的互相了解是非常困难的——彼此的痛点不一样。

    玛丽安最后获得治愈的方式,是康奈尔接起了她的那根“弦”。而在现实世界中,我们首先要保证这根“弦”不要断掉,断掉了,我们自己要把它接起来。这是人生很艰难的部分。人生就是很难,也没有什么办法。

    陈丽 学者

    就这一点我也想谈谈我的看法——一个非常有共性的女性主题。

    玛丽安虽然家境很好,但是从小不被父母尊重,她的哥哥因为她太过优秀而虐待她。她已因此养成一种心态,遇到事情就会想“这是我自己的错”。她受别人精神上的虐待,她认为这是我的错。她跟男生交往的过程中,总是觉得自己有些不正常的地方,配不上别人对她的好。这种“女性原罪”的心理特质,让我产生了共鸣。很多优秀的女性,事实上是并没有因为自己优秀而欣赏自己,相反,她们因为优秀而受到排挤,或者被别人的妒忌,反过来怀疑自己的才华。

    另外,萨莉·鲁尼并没有像《欲望都市》或者其它同类题材小说,高举女性主义的旗帜,主张女性完全甩脱男性,实现自己的个性成长。萨莉·鲁尼写的是“披着21世纪外衣的19世纪小说”。我个人认为,她实际上提倡情感的互相依赖,用这种相互依赖来实现情感创伤的疗愈与救赎。《聊天记录》和《正常人》都在主张这个观点。《聊天记录》讲的是四个人之间的关系,到了《正常人》浓缩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并且把《聊天记录》里比较禁忌的、可能引起读者反感的婚外恋情节去掉了,完全是两个适龄男女之间的情感关系,男未婚、女未嫁,没有任何其它方面的牵扯,核心着力点就在于怎么疗救自己、疗救对方,怎么给予对方爱,达到情感上的相互依赖。

    彭伦 群岛图书出版人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稍微休息一下。

    我们出版《正常人》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困扰。大家知道四月底电视剧上线以后,字幕组普遍把电视剧片名译为《普通人》。后来我们正式官宣《正常人》的时候,依然不断有人在豆瓣、微博上使用“普通人”。我们一直在解释。

    后来听说中国某个视频网站购买了电视剧版权,我马上就想到“普通人”和“正常人”的问题,就联系了萨莉·鲁尼的经纪人说明了中国这边的情况,担心视频网站把剧名译为“普通人”。其实“普通人”是错误的译法,我跟他解释为什么有人会译为“普通人”,以及为什么“正常人”是正确的译法。

    经纪人他很快回复我说,萨莉·鲁尼非常在意这个译名,会要求经纪人跟购买了电视剧版权的视频网站强调,一定要把片名译为《正常人》。

    后来,《正常人》正式出版以后,豆瓣也突然把电视剧条目改了。我们没有做什么公关,他们主动改了。我想他们可能意识到这个错误了。

    所以,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段视频,是2019年伦敦的一次分享会上,萨莉·鲁尼谈到了书名的问题。完整的视频可以去上海译文出版社官方哔哩哔哩账号“上海译文”观看,我们非常体贴地制作了中文字幕。

    萨莉·鲁尼在视频里谈到了很多重要问题,除了书名,还讲到小说在人物对话的部分用了直接引语的格式,没有加引号,她解释为什么不用引号。

    好了,我们接着讨论下一个话题。刚才陈丽老师也提到,《聊天记录》是四个人之间的故事,现在到《正常人》变成了两个人。关于这两本书,正好文珍和阿花的观点不一样。刚刚文珍也说了,她蛮喜欢《聊天记录》的;而我去年给阿花寄了《聊天记录》,她说不喜欢。

    所以我比较好奇,我想听听她们两个人不同的观点,我非常期待看她们两个“吵架”。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