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9日,上海译文出版社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陈丽教授、作家文珍、作家李静睿、出版人彭伦,在朗园vintage荟读空间聊了聊90后爱尔兰女作家萨莉·鲁尼的小说《正常人》。
四位嘉宾的交流非常精彩。大家聊了很久,所以整场活动的文字稿也很长,整整有一万五千字。为了不让各位读者读起来太累,译文君先发布北京外国语大学陈丽教授做分享的部分。
陈丽教授是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爱尔兰研究中心副主任,也是我国主要的爱尔兰文学研究者,主要在学术界活动。这次她分享的内容“干货满满”,在专业的学术知识中穿插了很多文化界趣闻。
活动主持人:彭伦 群岛图书出版人 译有《天才的编辑》、《我与兰登书屋》 菲利普·罗斯《遗产》《凡人》等书
在我们展开讨论之前,我简单介绍一下萨莉·鲁尼这个作家。
萨莉·鲁尼非常年轻,1991年出生,26岁的时候出版了第一本小说,英文叫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中文版叫《聊天记录》。隔了一年,2018年的时候,出版了今天这本小说《正常人》,马上就被改编成电视剧。
作为一个作家,她的崛起非常快。两三年时间,从一个无人知晓的年轻作家,成为全世界都在阅读的当红作家。
现在她在写第三部小说。我们曾经几次想邀请她到中国来;有一位驻北京爱尔兰记者,也邀请她来参加他们办的国际文学节。她原来是答应的,最近我们跟她联系之后,她通过经纪人回绝了这些邀请,因为她正在忙着写她的新书。
就是这样一位非常年轻的,跟在座的大多数读者同龄的作家,是怎么获得这么快、这么好的成绩的?我想,下面我们想深入和陈丽、李静睿、文珍老师一起讨论这个话题。
首先我想请陈丽老师来介绍一下。因为陈老师长期研究爱尔兰当代文学,所以她对现在的这批年轻爱尔兰作家非常了解,而且也知道为什么爱尔兰这么小一个国家能够源源不断诞生出非常好的作家,萨莉·鲁尼这一代作家有什么共性?
陈丽 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 爱尔兰研究中心副主任 著有《爱尔兰文艺复兴与民族身份塑造》 《时间十字架上的玫瑰——20世纪爱尔兰大房子小说》 译有《 图绘:女性主义和文化地理的相遇》
感谢彭伦老师的邀请,使我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
我平时主要是在大学里面教书,今天第一次来参加这样的活动。以前请到爱尔兰作家来朗读会、读书会,基本是在大学校园内。这次我能走出校园参加这样的活动,我很激动。
今天读书会的主题是“年轻一代新的爱情故事”,我非常同意用“新”作为一个关键词形容萨莉·鲁尼和她的同龄人。就我个人而言,这个“新”有两重意义。
在说第一个“新”之前,我们要回顾一下爱尔兰现代文学史。
爱尔兰文学在20世纪初的时候诞生了许多大师,比如乔伊斯、叶芝、贝克特,还有弗兰·奥布莱恩,都是享誉世界的。
但是,40年代到50年代,爱尔兰文学进入一个沉寂期。1939年的时候,贝克特决定永久离开爱尔兰,移居到巴黎。1941年乔伊斯去世。同一年,弗兰·奥布莱恩写完了第三本小说《第三个警察》。这本书当年是被禁的,一直到1967年才出版。从那之后,他也进入了一个创作的低谷期。爱尔兰现代文学的三驾马车同时熄火,从此爱尔兰文学失去了享誉世界的地位,进入非常长的沉默期。一直持续到70年代。
70年代中期的爱尔兰的崛起,和小型出版社的出现很有关系——我个人认为起到极大的作用。当时出版新书是极其困难的,爱尔兰作家们发起了“作家自助”运动,自己成立出版社,出版新的作品,这对于促进新秀作家的出现起到了极大作用。
比如好莱坞大导演尼尔·乔丹,1975年的时候和他另外两个朋友成立了一个爱尔兰作家自助机构,出版了一批非常好的优秀作品。还有另外一个作家德莫特·博尔杰(Dermot Bolger),1977年才18岁的时候,就成立了“渡鸦艺术出版社”(Raven Arts Press)。现在爱尔兰文坛声名鹊起的这一批人,比如托宾、塞巴斯蒂安·巴里、专栏作家芬坦·奥图尔,他们最早的作品都是在“渡鸦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德莫特·博尔杰(Dermot Bolger)自己也创作,创作之余坚持做出版,一直坚持到1992年,把出版社重组为今天的“新岛图书”(New Island Books),仍然致力于新的作家和新的作品的发掘。大家看看彭伦老师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对于爱尔兰文学在中国的推广,可以想见这个出版社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