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睿×文珍:“正常人”的爱情,走着走着就散了

    2020年9月19日,上海译文出版社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陈丽教授、作家文珍、作家李静睿、出版人彭伦,在朗园vintage荟读空间聊了聊90后爱尔兰女作家萨莉·鲁尼的小说《正常人》。

    四位嘉宾的交流非常精彩。大家聊了很久,所以整场活动的文字稿也很长,整整有一万五千字。

    译文君已发布了北京外国语大学陈丽教授的分享内容(文字版);今天,译文君发布作家李静睿和文珍各自的分享内容及陈丽、文珍、李静睿三人对话的内容。

    彭伦
    群岛图书出版人
    译有《天才的编辑》、《我与兰登书屋》
    菲利普·罗斯《遗产》《凡人》等书


    陈老师的解读虽然比较简短,但是非常清晰。我们可以意识到,《正常人》讲的虽然是两个年轻男女之间的感情故事,但是联系他们成长的时代背景,有很多地方可以展开谈。这绝不是一个没有时代特色的、纯粹的爱情故事;它同时是一个成长故事,但是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的因素、阶级的差异,对他们的故事发展起到了决定性。

    刚才我想到一个小问题。何丽女士讲到,在爱尔兰的小镇上,康奈尔和玛丽安两个人能够保持地下恋情是不可能的。阿花(李静睿)觉得可能吗?你在小说里写的也是小镇上的故事。

    李静睿 作家
    出生于四川自贡,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曾做八年法律记者,现专业写作。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北方大道》《小城:十二种人生》,长篇小说《小镇姑娘》《微小的命运》,书评集《死于昨日世界》。


    我看《正常人》电视剧集的时间是4月底,当时全球疫情都非常严重。《正常人》其实是一个凄惨的故事,但是我们在看书或者看剧的过程当中感到很放松、很治愈,因为爱情故事——哪怕是最凄惨的爱情故事——也可以某种程度上拯救你的人生,因为它能让你和你没法控制的、更加凄惨的大环境做切割。这个是我当时很喜欢电视剧、小说的一个原因。

    我对这部小说的很多部分都可以共情,尤其是康奈尔的人生——在一个小地方生活,在当地成绩很好、很优秀,在当地的小环境里非常如鱼得水,活得很舒适;就这样一直活到18岁,直到有一天,突然来到一所很好的大学。

    我和康奈尔一样,去了很好的大学之后,突然发现世界不一样了。以前从来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比如金钱、阶层,突然来干涉我的生活。有一段时间,我会为此感到非常痛苦和迷茫。

    书里面有一段,我看了之后,哭了很久,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康奈尔丢掉了他的工作,暑假就必须回家,他很想问玛丽安,能不能住她的房子。可是他无法开口去说出这句话,因为一旦他开了这个口,就承认了他们在阶层上的巨大差距。他们两个人之前拼命想按下的东西,这个时候就要面对它。

    这让我想到我自己大学时的恋爱经历,我和我当时的初恋男友有类似的问题。他很尊重我,对他来说这不是问题,因为他出身很好的商人家庭。可我有一种非常奇特的自尊心,比如一起吃饭,哪怕三块钱,我也坚持自己付。经过这些很琐碎的事情,我发现金钱、阶层这些在青春期完全没有被意识到的问题,在青春期与成年的过渡阶段会来干涉我的生活。

    大学毕业后,我和初恋男朋友也分手了,并不是因为刚刚说的这些原因——这些原因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没办法知道,很微妙。再后来参加工作,到了30岁或者更早一点的时候,有更大的世界需要面对,忽然发现这些问题对我来说又不存在了。不是说我挣了多少钱或者怎么样,而是看世界的维度不一样了。

    上个月,我初恋男朋友来北京出差,我们在毕业快20年之后重新见面,从表面关系来看,我们之间的金钱和阶层差异依然存在:他当时是精英阶层,现在依然是;我当时是不靠谱的文艺青年,现在依然是。20年过去,那些曾经困扰我的东西完全不存在了。面对他的时候,这些东西已经不会再让我不舒服。

    还有两段我也很喜欢,一个是康奈尔拿到奖学金,突然发现他的人生不一样了,他可以长时间的去看一幅美术馆里的画,他觉得金钱给了他自由。另一个是结尾,玛丽安说,她说康奈尔给她的美德现在变成她自己的东西了——他们的人生是互相给予的。

    我的读者多是年轻人,他们会给我发私信,讲人生的苦痛。我发现当年困扰我的很多东西,对他们来说依然存在。我参加这个分享会,就是想把我的感受跟大家分享。金钱也好,阶层也好,很多你年轻的时候没有意识到的,迟早有一天会来干涉你的生活,最终你要摆脱这些干涉,问题是到底通过哪种路径,有的时候你得靠自己,有的时候是靠爱人,说不清楚,但是最终都变得不重要,千万不要被这个事情打败,也不要觉得它们会变成你一生之中的障碍。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