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睿×文珍:“正常人”的爱情,走着走着就散了

    彭伦 群岛图书出版人

    非常好。

    接下来想请文珍老师聊聊她的感受。《聊天记录》出版的时候,她就非常喜欢,当时我们来北京,曾经想邀请文珍做一次分享会,当时她正好有事没能来。好在今天她有空,可以聊一下读《正常人》的感受。

    文珍 作家
    曾出版小说集《柒》《十一味爱》《我们夜里在美术馆谈恋爱》,散文集《三四越界》等。


    很高兴在郎园见到大家,也很高兴终于可以遇到萨莉·鲁尼。

    当时看《聊天记录》的时候还蛮愉悦的。在这样一个时代,书中人物依然选择用手机信息、电子邮件这些书面化的方式表达感情。我自己非常喜欢写信,读萨莉·鲁尼的时候我有非常多的共鸣。

    也许是知道我喜欢《聊天记录》,编辑寄了《正常人》给我。寄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人生大崩溃”的状态,一边办理离职,另一边还有50箱书要处理,而《正常人》就是在我要迅速看完的一大堆书里面。我那天处理掉20本书,偏偏留下了这一本。其实我并没有看完,翻了前面5页,就放到一边。我知道这本书不会被处理掉,因为它有一些东西可以非常直接地击中我。

    虽然我对《聊天记录》有好感,但是我也担心比较年轻的写作者,会有一些同质性。题材、写作套路或者别的什么,会有一些重复,未必每一本都好。而《正常人》竟然比《聊天记录》还好,它用很罕见的耐心去写一段爱情。

    我想起我出版的第一本书《十一味爱》。当时并不想以爱为题,只觉得爱情是一个卖点。我记得新书发布会就叫“年轻的时候还有什么比爱情更可说”——我现在还记得这个名字,是因为在二十多岁或十几岁的时候,爱情是一个非常非常重大的命题。我们没有办法,爱情包括了一切,它让我们意识到原生家庭的差异,意识到自己不够美,意识到自己不完美。我今天还跟编辑说,哪怕《正常人》里没有阶级差异,年轻时候的爱情也是很容易碎裂的。

    刚才阿花说这本书有些凄惨,我倒感觉是他们是幸运儿。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点不正常的成分,但他们两个是幸运儿,他们可以纠缠,像两棵植物为彼此的生长让出空间,可以继续纠缠、曲折的长在一起,他们遇到很多事,都没有被打散。而我们大部分年轻人,可能因为其中任何一件事而导致关系彻底破裂。

    我跟阿花沟通过,我们两个更共情这个男生,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我可能比阿花更早一点意识到阶层的问题,因为我早恋了。我高中是一个学霸,年级第一的那种,我的初恋男友却是我们班成绩很差的男生。他非常奇妙地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故事是这样的:我当时喜欢我们班的班长,可是那个班长并不喜欢我(后来过了很多年我才知道他跟别的男生说我的成绩太好了,这反正是一个理由)。总之我的暗恋失败了。在我非常伤心、非常丧的时候,我的同桌说他喜欢我,但是不知道谁给他的勇气。有一天他告诉我说,如果我不跟他在一起,他打算不参加高考了。年轻的时候多蠢啊,被别人拿“不参加高考”这件事绑架。我跟他在一起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这句话,非常可笑。他家里也非常有钱。我们分手的那一年,他们家买了广东小城的一整条步行街。

    读《正常人》的时候,我有投射到自己的人生,我觉得他们两个真的很幸运,因为他们的步伐始终保持一致。很多人的爱情——所谓“正常人”的爱情——“走着走着就散了”,就是因为根本上的不一致。这本书非常珍贵,就是因为她写了这样两个步伐、志识、情趣始终一致,对彼此表示出强烈兴趣的两个聪明人。我不觉得它有什么新的地方,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爱情,但是她用了罕见的耐心来写,而且写得非常准确。

    彭伦 群岛图书出版人

    大家有没有觉得这场活动我们都赚到了,可以听文珍和阿花讲她们自己的故事。

    这其实也是《正常人》奇妙的地方:它非常真诚地探讨男女之间的爱情,让读者沉浸其中,有强烈的代入感。萨莉·鲁尼非常温柔,虽然小说里面有一些凄惨的情节(刚刚阿花跟我说了一些她觉得很凄惨的情节),但最终他们两个人还是像文珍说的那样,步调非常一致,让彼此成为更好的人。

    我记得之前在上海做活动的时候,也有读者提问,说这个故事有一个开放式结尾,以后电视剧会不会有第二季?第二季他们两个人关系会是怎么样?萨莉·鲁尼可能不会再写这个故事的续集,即便有电视剧要拍,也很可能是由别人编剧,像她这样这么有才华的作家,还是往前走,写新的东西。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