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看画,艺术家与学者的分歧在哪里?嘉宾:陈丹青 马萧 尤勇时间:2020年10月20日 19:00—20:30场地支持:木心美术馆直播平台:在艺APP、艺术头条、当当网APP本次直播设有提问环节~【活动介绍】 2018年,清华大学博物馆举行了《西方绘画500年》大展。从日本富士美术馆商借的藏品中,包括了鲁本斯、安格尔、库尔贝、米勒、马奈、莫奈、塞尚、梵高在内的60幅经典,扼要地展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 以展览为契机,清华大学博物馆与上海书画出版社合作,邀请陈丹青、马萧、尤勇等画家和学者撰文,推出了一本依托展览,但又不局限于展览的文集——《交织的目光:西方绘画500年》。 陈丹青谈论肖像画,着意于“郑重”两个字,是对当代自拍泛滥的反思;马萧选萨金特为题,是想了解不在美术史发展主干上的艺术家的意义;尤勇对《宫娥》的研究,借助于最新的X光线透视成果,看到了艺术创作动机与结果之间的巨大差异。 他们三人,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在陈丹青的影响下,两位年轻的画家对于艺术史与文化史均抱有热情,且能有所阐发。尤其在今天,过分专业化造成的艺术学领域内不同学科——尤其是实践与理论两大门类——的割裂的背景下,这种专业素养的综合性显得难能可贵。既是画家,又是学者,他们看画时的眼光是怎样的呢?【对谈提纲】 1.“郑重其事”的肖像画的意义是什么?这种“郑重其事”的肖像包含理想化的艺术形象么? 2.为什么要谈萨金特?艺术史的地位如何判定的?谁来判定? 3.《宫娥》这张画为什么会被很多画家当成“神学”,同时又是艺术史家和哲学家的宠儿? 4.关于绘画作品,画家和学者有什么立场上的差异?画家更倾向于用直觉来看画么?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史家会不会放弃对一张作品艺术价值的判断? 5.今天媒体和传播的发达,会不会抹杀画家和学者在评价一件作品立场上的根本性差异?【嘉宾介绍】 陈丹青 画家,文学艺术评论家。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深造,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定居纽约,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组画》,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静物系列。业余写作,著有:《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外国音乐在外国》《笑谈大先生》《归国十年》《草草集》《谈话的泥沼》《无知的游历》《陌生的经验》等。 马萧 四川广元人。2003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油画系,2007年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学位,2015年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学位。2017年至2019年为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中心博士后。2013年及2017年分别在杭州西湖美术馆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著有《印象派的敌人》。 尤勇 200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师从谢东明、洪凌、刘小东、喻红、 刘商英;2014—2015年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与俄罗斯列宾美院合办“中俄油画创作高研班”;2019年举办“学而时习”——尤勇个人油画作品展”。现为中国油画院特邀青年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研究博士,师从著名画家杨飞云。《交织的目光:西方绘画500年》杜鹏飞 包林 马萧 主编 西方绘画的历史,最精彩的华章都在迄今上溯的500年里。传承的线索和风格的演变,也以此段时期内最为清晰。中国对西方绘画历史的认知,历经嬗变,逐步丰富扩张,其实也是对我们自己的映照与检视。本书收录了国内外14位著名的画家与学者对西方绘画的新鲜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