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格尔、德拉克罗瓦、透纳、伦勃朗、马奈、莫奈、塞尚、梵高、勃鲁盖尔、夏加尔、毕加索、萨金特、沃霍尔……500年来,这些艺术家书写出西方绘画史的传奇。 从16世纪到20世纪,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艺术,本书涵盖西方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艺术流派及代表艺术家,浓缩了西方500年绘画史,陈丹青等14位海内外学者和艺术家带您走进500年西方绘画的世界。《交织的目光:西方绘画500年》杜鹏飞 包林 马萧 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20年7月定价:99.00元 这是一部浓缩的西方绘画史,然而全部作品却来自东方——我们邻国日本的民间收藏。也正因此,我们在欣赏研读西方绘画作品之余,还可以通过本次展览一窥日本对西方绘画的认知方式及深度。这不仅是出于对艺术的热诚,而是在相当长时间内,他们对西方先进文化、制度和文明的积极姿态。早在明治维新之前,江户时期的思想家司马江汉(1738—1818)和亚欧堂田善(1747—1822)即已开启日本自己的铜版画和油画制作,成为日本第一代西洋画家,较全面地推广了从构图、透视到光暗体积的西洋画法,接续了西方绘画古典时代的艺术成就。明治维新之后,西方绘画更加强势进入日本,无论是外来者的传播,还是本土留学生的主动引入,比中国更早、更持久、 更系统。 与之呼应,日本对西方绘画的收藏也更为系统,更令我们艳羡与汗颜。初期的收藏与学习同步,后来则伴随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在“买断世界”的舆论声中,变得日趋丰厚而成体系。除经典作品,例如20世纪80年代将梵·高的《向日葵》以天价购入,官方和民间同样重视美术史层面的编织与平衡。富士美术馆虽为后起之秀,但是在创办人池田大作先生和创价学会的感召和影响之下,短时间内即汇聚了一大批足以傲视亚洲的西洋绘画藏品,基本涵盖了西方美术史上各个时段和重要画家的作品,堪称西方美术史具体而微的一枚切片。——主编 杜鹏飞 “2018年秋,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了日本东京富士美术馆收藏的60件西方画作。日本对西方绘画的收藏在亚洲国家中首屈一指,不少展品是20世纪80年代其经济鼎盛时期的入囊,单从数量来看,亦是一份对自身明治维新以来的志向并不意外的证明。 观众踊跃依然。让我想起了以往的西方绘画来华展,例如15年前的印象派绘画展和40年前的法国乡村绘画展,都会激起一代又一代国人的热情。不过,以往的来华展专题性强,时代特征鲜明,而此次展品有如过往的时光碎片,将其拾掇在一起,我们能看到什么呢?...... 一个有着线性时间轴的绘画展,你就会发现碎片化的作品后面会有一个隐形的价值系统在起着连接作用,这个系统在不同的时期会呈现状态的稳定与非稳定,能量交换的开放与封闭,还有自身的量变和质变,时间会向系统的某个变化临界点敞开。无论是西方绘画的500年还是中国绘画的1000年,我们都能观察到作为价值系统延伸和表达的绘画,有着同样的系统属性。” ——主编 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