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他用“土豆为什么没有品牌,电视机为什么有品牌”来说明,越是复杂的产品、越是信息不对称的产品,商家越要想尽办法来让消费者信任,而品牌投入等于是商家的押金,商家如果作假,损失会非常惨重。这一寓言反击了这样一种谬论: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所以市场容易失灵。张老师用寓言说明,市场有自己的机制去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说,生活中大部分人都不会注意到”土豆没有品牌、电视机有品牌“这一现象背后的经济学道理。就算专业经济学者,也未必注意到了,否则他们也不会提出信息不对称使得市场失灵的观点了。
这本书中几乎都是张老师自创的类似寓言。我们几个撰写者所做的工作,是补充阐述寓言背后的经济学道理,以及张老师讲这些寓言的背景。实际上,张老师的寓言本身就已经揭示了深刻的道理,我们只是帮助读者补充一些扩展知识。
张老师的这些寓言是“忽悠”吗?当然不是的。
经济学的道理虽然深刻,但并不难懂,只是,人们理解起来,常常存在种种障碍。比如,仇富心理会影响人们对税收的认知,期盼救世主、恐惧短期困难的心理影响人们对救市的认知……如惠子所说,寓言是“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从心理学上说,寓言是先用听众能理解的例子,调动出听众的相应的理解程序,以使听众理解与该例子同构的问题,而不受各种理解障碍的影响。既然如此,好的寓言,必须在以此谕彼时,做好“此”与“彼”的同构性。
而张老师的寓言在同构性上做得非常好,学术上非常严谨,完全不是各种鸡汤的忽悠术可比。对那些对市场经济存在种种心理抗拒的读者来说,这些寓言可以帮助他们克服理解障碍,从而影响人们的观念;对那些支持市场经济的读者来说,这些寓言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多角度理解经济学道理的逻辑结构,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可以说,阅读张老师的寓言是一种享受,能让读者很方便地进入到一个经济学家富有特色的思维世界,并感受到经济学的简洁、丰富之美。
|